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2020-02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依据国情又不想让汽车降低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那么3亿辆保有量就是天花板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编者按

江城武汉,疫情笼罩,大街小巷,几无一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已经过去,但小区的管理越来越严,居民一般不让随便出来走动,都要呆在家里。

膝关节受伤已在家休养一年余且停笔写作的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程振彪,面对严峻疫情,从以利国家和行业长久的发展和避免此类灾难重演角度出发,情不自禁地向他的读者及朋友们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感概。

程振彪,1967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中国汽车工业,一直致力于国外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跟踪研究,已出版专著、译著数十部,文字工作量约1000万字,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各类奖项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数十项,为东风汽车公司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全国汽车界乃至机械行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以下文中的这些思考可作为一个终生跟踪研究国内外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的老科技工作者给国人和汽车业界郑重的、诚恳的建议。

无人为干扰的自然之雅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武汉东风阳光城小区。

连续数天的绵绵阴雨,今天天气开始放晴。经过雨水的冲洗,武汉的空气少有清新。

然而,人们的心情并未因此而感到舒畅。

为防止疫情扩散,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小区内很少见到有行人,只有私人汽车沉闷地趴在地上,四周安静得甚至连一根针掉到水泥地上也能听到。

吃过早饭,为锻炼身体和腿力,我与往常一样,前往小区内一条围绕水塘岸边的小径散步。

与前些时间有所不同的是,额外对自己进行了全副武装的防护:带上了医用口罩,换上外出专用的外套和鞋子。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当我走到水塘边时,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场景呈现在眼前:水塘岸边密林中无数只各种鸟儿在水塘上空飞来飞去,它们犹如同在参加一个音乐会,个个都高唱着不同音调的优美歌声,一个个也都显得悠然自得,乐不可支。

此时,我真有一种置身于原始森林般的感觉,这与在“封城”下绝大多数人们悲愤的心情形成巨大反差。

我蓦然感悟:平常并不是鸟儿懒惰,而是小区的人们和外边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压制和破坏了它们的生性,没有丝毫的欢乐心情。只有像现在这样人们安静下来,大自然才重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本色与本性。同时,也才能让人真正享受和欣赏自然之美。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长期以来,中国人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诚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但正是节奏太快就难免会产生浮躁之气,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检视自己过往做的不对或存在不足之处。

这正好在当下的“封城”之际,除了医务人员和其他必须在岗的人员之外,更多的人可以在家闭门思过,反思自我,探索未来更好的前进之道。

不要说什么“人定胜天”

对武汉发源的凶恶疫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科学权威说法。至今人们相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其毒源来自野生动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给中国公共卫生造成自非典以来最大灾难是因猎捕、猎杀、猎食野生动物而起。它给武汉乃至全国造成极大不幸(至于经济损失现在还无法估量——至少是巨大的损失,有可能以千亿元乃至更多计)。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千千万万人平时辛辛苦苦、消耗无数资源和代价而创造的财富(或者说GDP)或将毁于一旦。更令人痛心的是,因此,搭进去了一些人宝贵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一切的源头或许是源于一些人看似无大碍的陋习和有关部门管理的疏漏和执法的不严。在此时刻,痛定思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敬畏自然,不保护生态环境呢?

回望过去,人类总是以世界之主宰而自居自傲,说什么“人定胜天”。其实,这都是很片面的。我们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追溯此根源,人们就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如果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恩格斯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改变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众所周知,人类不光是财富创造者,同时又是生态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在维持生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大自然不利的甚至有破坏作用的东西。

这主要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因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的污染以及温室气体等。尤其是后者,按照目前的认知,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而气候异常,则将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十分危险的疾病流行。

要想阻止或减缓这一变化过程,每个人都要有所作为,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初衷,并不是要人们去大吃大喝,在衣食住行上大手大脚,贪大求洋,奢侈浪费,炫富炫耀,肆无忌惮地去挥霍,破坏生态环境,而是要人们去过一种精神高尚、文明、物质享受合理适度的节俭、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对身体健康有益有利,是真正的科学健康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有人说,我们要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这些年我退休后,经常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去看看,观察研究那里的情况。给我很深印象的是,在据说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诸国,人们的吃喝、穿戴等物质享受,已经趋向朴素、简单,而他们比较心仪的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或比较和谐的精神享受与追求,环保意识很强。

在这些国家,目前骑自行车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开私家车却在减少,乘用新能源汽车就更不用说了。这难道不值得国人深思吗?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呢?

首先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这就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无论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还是基于国际汽车发展趋势观察,中国汽车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向“新四化”和向移动出行服务转型升级,由过去的以追求数量为显著特征的粗放发展,转向以效益和环境友好效应为重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

为达此目的,业界首先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呈下滑态势,这在本人的意料之中。我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从大到强: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之路》《大质量观:中国汽车应有的质量理念》《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而且对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其实,如果中国汽车能比较顺利地——当然也是艰难地——转型升级,以大质量观为指引,中国汽车为国家的贡献只会更大而不是减少,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稳固,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多。因此,我乐见中国汽车企业有更多自己的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出现。

中国汽车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节能减排,走环境友好型之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才更有作为。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减排的有效措施,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适当控制投入市场的汽车保有量数量规模,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3亿辆是理想的天花板

一位老汽车人在武汉“封城”下的思考

当前,业界不断议论中国汽车规模是否存在所谓的天花板。对此,就看人们从哪个角度来审视。

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有两面性,汽车更不例外。它的好处无人可以否定——我毕生为汽车奋斗更是对其倍加赞美。汽车的社会性极强,牵涉面广——这也是其作为支柱产业的根据。

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福祉和长远利益,也要使之达到适度的数量规模,如果汽车数量规模在合理、合适的范围内,它可大大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发挥正能量,而一旦超出了某个限度,则会削弱甚至完全抵消其正面影响。

中国一个显著的、突出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有效国土空间十分狭小(这一点许多国人还没有意识到),相关资源不富裕,甚至是缺乏。中国在汽车消费方面绝不应攀比美国,在千人汽车保有量指标上也不应比照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而预测或顶层设计规划中国。

按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西方提出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理论来比照预测中国,是不科学的。那时的交通工具种类很少,人们出行方式选择余地也小,更不用说有共享汽车了。

如果比照别人来说中国的事,那么3亿辆的总汽车保有量这一数字,肯定还达不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天花板。然而,如果依据我国实际国情,又不想让汽车降低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那么3亿辆就是天花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当时还在中汽协岗位上的张小虞在不同地方进行研究,不谋而合地都得出这一相同研究结论。这些年里,出于对中国汽车的真心爱护,我一再给业界降温,强调说中国未来汽车市场可以达到6亿辆甚至更多的总保有量,是把中国架到火上烤。

如今共享汽车方兴未艾,这就给了中国一个机遇,即投入使用较少数量的汽车,以较少的资源和排放、较少的污染即可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中国汽车发展,眼睛也不能只盯着国内,还要放眼世界,把市场做到海外,一如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所做的那样。以此看,中国汽车的发展空间大得很,没有什么理由悲观。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