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来源:帮宁工作室
2019-10

和为主线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作者 | 姜 鹏

来自帮宁工作室(gbngzs)的报道


年纪稍轻者,面对波澜起伏的50年是件美好但却让人慌张的事。

你既会读到偏偏一瞬的时光里总有不可多得、无与伦比的动人篇章,但却常常为蒙灰之处背后是否有惊心动魄的故事而焦虑。

这是很多参与者面对东风建设50周年的心态,因为年轻只能远观,难以被那些岁月完全感染。

你只能在数据里读到它的坚韧前行。

50年间,它从十堰大山深处走来,累计产销汽车4500万辆,其中产销自主品牌汽车1800万辆,累计纳税超过4800亿元,是国家投资16.7亿元的287倍多。

“今天的东风事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天南海北都有忙碌的东风人、都有行驶的东风车;东风是行业价值链最全、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主要产品涵盖商用车、乘用车、军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全国卖出10辆车,就有1.4辆是东风车;平均每天生产的汽车,首尾相接绵延100余里,可以贯穿十堰百里车城。”9月28日庆祝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暨科技创新大会上汇报中,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总结道。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这是否是一个奇迹?

我们不得而知。

如今的东风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正努力完成把东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卓越汽车企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使东风成功跻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历史使命。

但环顾全球,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技术创新与信息爆炸打开汽车“五化”窗口,行业也将迎来百年变局,颠覆与重构正将汽车推入巨大不确定,风险不断扩大。

如何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在慌乱与喧嚣中保持定力,让15万东风人凝聚一股劲前行,有力作答“将什么样的东风带入下一个50年?”

这是“时代之问”。

求解“时代之问”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规律,认清大势,顺应潮流——这是我们回望东风50周年时需要汲取的智慧与经验。

一流企业靠文化,这是一个商业共识。

文化,能让企业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是慌乱世界里的定力来源,是推动企业始终向前的动力源泉,也是向卓越东风、一流车企发力的支撑。

“历久弥新、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东风文化,是东风最稳固、最深沉、最持久的内核和DNA,是东风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是推动东风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竺延风表示。

“和”或许是生动诠释。

竺延风认为,50年间,东风公司实现从“讲究诚信、崇尚业绩、奉献社会”到“和衷共济、和合创先、和悦共生”。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后者正是东风公司《“和”文化行动纲领》的重要内涵。在帮宁工作室看来,它也可以是东风公司50年历程的恰当注解,是串联起这座工业长廊的支柱。

但文字有时也会枯燥,为了贴近历史,以“奋进五十载 卓越创未来”为主题,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活动在9月初拉开了序幕。

我们一步步丈量东风,感受“和”。

01.

“马灯精神”背后

9月1日,第一站来到十堰,第一课则是悠悠的“忆苦思甜”。

“2月份的十堰,寒风凛冽,阁楼屋顶上的瓦片挡雨还行,但几乎起不到挡风的作用,一到夜晚,四处漏风。虽然大伙都是从北方过来的,但仍冷得瑟瑟发抖,碰上雨雪天,更是无处躲藏。有人冷得用电灯泡取暖,烤褥子,结果一不小心,烤出个大洞,差点着火。”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原总装配厂总工程师战权理,带着同为大学同学的爱人,留下还未断奶的半岁女儿踏上了十堰这片热土。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安静的诉说里,是一个东风最早建设者的辛苦身影。

军车基地上,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孙铁汉还记得他的研发岁月。“概念样车暴露出的200多个问题,没有任何借鉴,研发团队自力更生,从定位、精度、反变形等基本原理入手,自行设计摸具、焊接工装10套,装配工装5套。造出了车架,上三坐标检测达标了,猛士试装车才得以成功下线。”

“那时候厂房都是自己建造,我打过水泥砖、背过木头、扛过水泥梁上方。即便条件艰苦,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回忆最初的辛苦建厂期,东风第一代化油器产品设计工程师李根祥至今印象深刻。

……

安静讲述里,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慢慢铺成,在十堰与东风之间交织。

但你更好奇的是,50年前,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天南海北的人相聚于大山深处,在背景、文化以及生活习性迥然不同下能够驻守,一代代东风人能开拓出长青的事业,凝聚出“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并经久不衰?

这是帮宁工作室的疑惑。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东风公司的成长很特殊。

1969年,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曲折,以“聚宝”“包建”方式,东风公司最终确定在十堰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开山炮声中,拉开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的事业。

当时,东风公司从各地调集一大批优秀人才支持建设,全国30多家工厂为东风公司输送了生产技术工人、技术管理干部1万多人,培训新工人2万多人。

这群背景、身份以及教育如此迥异的人群面临的是一个异常艰辛的环境:大山里条件差,工人们必须自己动手盖工厂;没有设备,很多材料靠肩挑背扛;没有大路,厂区到几公里外的集镇要顺着羊肠小道翻越大山……

面对艰难起点,只有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信念才让这群不同地方的人追求同一梦想,让战权理能够毅然决然在十堰热土上坚守,让孙铁汉能孜孜不倦探索科研,也让李根祥的年少回忆有些甘甜,也让一切有了可能。

这些梦想和信念汇聚在一起,才有了智慧的“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的发明创造,凝聚成如今的“和”文化。

也有了十堰基地的兴起。


GBN观察 | 从十堰出发 丈量东风


70年代,东风公司在推出第一代军车EQ240后逐渐进入“由军转民”,在1978年开发的5吨民用车EQ140,随后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