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泰达汽车论坛:看车企高层如何应对当前形势

来源:汽场
作者:刘丽丽
2020-09

第十六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于2020年9月4日-6日在天津市召开,围绕“产业消费双升级 重构生态新格局”的年度主题为汽车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9月5日,国内外多家整车企业高层就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的业态重构、产学研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深度研讨,共话产业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面对错综复杂的汽车产业形势,车企高层们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又该如何应对?接下来选取泰达论坛中企业高层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同分享。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竺延风:把握产业变化 促进平衡发展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竺延风

一、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技术驱动,还要洞察客户变化,尊重客户参与感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以技术来驱动,最主要的是洞察客户变化,尊重客户参与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二、汽车企业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共赢逐渐成为主流

当前传统汽车产业的合作、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和跨界合作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等业务领域,也体现在资本联合、战略联盟等方面,具有多领域、深层次、多方位特点,可以预见,企业联盟、生态圈的合作成为企业获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三、汽车企业应顺势而为,推动平衡发展

1.要推动产品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平衡,保持领先市场需求趋势的半步到一步为宜。

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与客户的互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上,要把握好节奏,最好要保持领先市场需求趋势的半步到一步为宜,与市场消费形成动态的平衡关系。

2.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平衡。

推动零部件与整车的平衡发展,增强零部件与整车的“三同步”——同步开发、同步质量、同步成本的能力,加强补链、固链和强链,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促进产业链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3.推动企业竞合关系的平衡。

行业各企业应该携起手来,积极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进行合作,同时在终端市场展开差异化竞争,共同培育市场,共同做大市场的蛋糕。

4.推动政策供给与市场的平衡。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市场充分有序竞争,并建立汽车消费与使用的良好环境。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雷平:抓住机遇、加速转型,发展民族品牌大有可为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雷平

新四化带来新机遇,新基建打造网络升级基础。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行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尽管竞争日益残酷,但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讲,新四化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5G、充换电设施等网络新基建也为网络升级打造了基础。

抓住机遇,加速转型发展。当前,头部跨国公司都在进行转型,但转型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讲,应该把产业的转型看成既是危机的挑战,更是机遇;

因为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面临同样的挑战就是加快转型,只要抓住机遇、加速转型发展,我们就有机会赶超,关键是看我们的战略和行动。

未来,电动、智能、网联、共享带来的新机遇将会成为自主品牌下一个高增长的新动力。

要立志发展民族品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主掌握,实现自主自强,围绕战略愿景和目标,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迎接汽车产业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井上胜史:加速扩充电动化产品线与车联网技术落地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井上胜史

一、不断丰富电动化技术,加速扩充产品线,将推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本田不断丰富电动化技术,加速扩充产品线。在电动化领域,2018年,本田在中国提出了电动化中期愿景——从2018年到2025年之间向中国投放20款以上电动化车型,将继续积极快速推进这些举措。

当前,本田正在全力研发中国市场首款本田品牌纯电动车,将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介绍这款新车的进展情况。

在电池方面,预计于2022年,宁德时代将开始为中国生产的本田新能源车提供电池,双方还将探讨在全球领域扩大合作,并就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机制,展开进一步合作探讨。

二、本田在车联网技术领域的开发方向

在车联网技术方面,本田已与东软睿驰共同成立了海纳新思智行服务有限公司,第三代Honda Connect作为海纳新思的首款产品将于明年推出,并将开始在Honda品牌新车型搭载使用,今后逐步扩大搭载车型。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项兴初: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引领可持续创新发展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项兴初

从汽车产业发展视角来看,产学研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切实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设计,激发创新潜能,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

关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四点建议:

一是以产业消费双升级,以智能、电动、网联、共享新四化为方向与重点。

二是要紧密结合各个企业的自身实际,尤其是市场的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体系。聚焦商业化,聚焦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企业和价值。

三是要紧紧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牢牢把握产业链自主可控,对共性技术搭建各个企业参与共享的平台。

四是在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更是大有作为,产学研还要有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政产学研联合携手,围绕标准建设加大攻关与推进的力度,同步来提升整个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 李伟:中国汽车市场面临多维重构,把握三大机遇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 李伟

第一个机遇与经济相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疫情冲击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强的韧性,率先走出疫情,恢复经济秩序,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宏观调控持续发力,为市场消费助力,稳增长调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机遇与产业相关,市场前景特别是头部企业市场空间更大。首先,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占全球销量大概32.5%,为近十五年占比最高,且仍有望继续提升,仍然存在3500万到4000万新车市场的容量,前景巨大。

其次,市场格局发生变化,让优秀品牌掌握更多的机遇。1-8月中国汽车销量预计同比下降10.2%,但是马太效应明显,价格战、质量战更加明显,头部企业市场空间更大。

第三个机遇与人群和技术相关,现有产品远未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群体逐步演变,90后、95后、00后用户正在成为主力,消费需求从功能满足向个性化满足转变。

相比欧美市场,中国消费者换购时间更短,汽车技术和产品必须以更快的节奏推陈出新。目前市面上的产品,远未满足消费者需求。

长安最近上市的高端序列的首款产品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进化,只是抓住一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就广受追捧,证明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汽车产品的价值由硬件向软件转移,软件能力将是未来自动化的基础和竞争力的核心。未来的汽车将是移动的多功能空间,大型智能移动终端,数据采集、能源、储能单元。用户、技术、产品的变化为商业化模式的全面转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车企为用户提供不仅仅是一台车,还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

当前存量市场主动为客户解决痛点,积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成为企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逆势而上的突破口。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锐: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锐

汽车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在以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冲击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网联化、共享化是提升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唯一选择,在应对新挑战过程中,在聚焦资源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之外,企业还必须在非科技层面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直面产业变革,在组织内部重塑创新的理念,敏捷意识和包容的文化。创新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成为战略决策和规划制订的出发点,

二是重视和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重视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态,组织架构、平台和流程的构建,并兼顾基础和前瞻技术研究。

三是当汽车进入生态的时候,与上下游伙伴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产业协同、管理协同走向,市场和单个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协同发展。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关注用户体验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

关于充电与换电,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二者可以兼而有之,目前,未来正在开发第二代换电站,效率更高。

发展新能源汽车更多应从用户体验出发,专注体系的解决,针对不同场景的智能电动汽车的用户使用痛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普及电动汽车。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古惠南:降低电耗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池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古惠南

目前,电机的效率已经超过90%,不可能提到到100%,降低电耗很大程度依靠电池。第一可以生产小型化的车型,另一个就是电池技术进步,比如推出半固态电池,大幅提高比能量。

关于新能源汽车用户痛点

现在续航不是问题,要解决的是便利的问题,目前有很多充电桩没有用,有的地方在排队,充电桩缺乏资源整合,资源分散的问题急需解决。

影响新能源汽车残值的主要是电池,因为电池本身随着每年的技术进步,残值下降的很厉害,电池本身的技术进步会很大程度解决电池衰减,进而改善残值。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