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一周,被充电整崩!原来充电桩才是电动车发展的命脉
电动君最近拿到了某品牌的一辆纯电动汽车,要求做一个为期两周的评测体验,整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全时段全天候的用车场景了。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当了两周的电动车主,如今体验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在这里把此期间的部分感受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先说好,今天我们不谈车辆本身,只谈用车体验。
一开始拿到车的时候电动君确实有点兴奋,想想电动车拉风的外观和强劲的提速能力,电动君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了绿灯刚刚亮起,一个炫酷的身影闪电般出线的场景……男人的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想到后续充电和停车的问题,电动君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是在电动车尚未普及的成都。
疯狂地撒了两天野之后,仪表盘上不到20%的电量提示立刻把我拉回了现实,电动君这才想起来充电的问题。为了这次试驾,电动君总共在手机上下载了4个APP,分别是特来电、星星充电、充电桩和爱充,后面两个基本没什么用,属于看一眼就删的那种,目前市场上大家用的最多的应该是特来电,为了保险起见,电动君留了星星充电作为保障。
▲特来电
▲星星充电
打开APP,离电动君最近的有三个充电站,距离最短的1.3km,暂称它为A点;距离最远的2.4km,暂称为B点。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左右,电动君立刻发车前往A点,A点是一家商场的地下停车场,很快就到了,但是走到门口电动君才发现这里只有直流快充的充电桩,而这辆试驾车只支持交流慢充,遂放弃。此时离B点的距离已经增加了1.5公里,电量也掉到了17%,电动君心里稍微有一点点慌。
继续前往B点,这次用了十分钟。B点是一家酒店的地库,本想着可以顺顺利利充上电马上回家休息,结果又出现了意外,B点有6个慢充桩,三个停着燃油车,三个空闲车位保安死活都不让停,一会说是消防通道禁止停车,一会说非酒店客人不能停,理论无果,只能驶离,最后还白白交了8块钱的停车费。
看着屏幕上13%的电量,电动君真的开始慌了。为了保险起见,电动君把车停到路边的临时车位,打车去了另一个充电点,结果和想象中一样,充电桩所在的车位都被燃油车占着。
此时已经是深夜0:20,电动君第一次感受到绝望。因为第二天还有工作,电动君就找了就近的停车场回家休息了。
成功充上电是三天后。和之前一样,电动君先打车前往充电点找空闲车位,然后费劲周折才说通保安大哥帮忙留了车位。电动君坎坷的充电之路这才告一段落,算上停车费、充电费、打车费,这次充电的费用接近300。
车是好车,想充电,难!
这次不怎么让人舒服的经历,也让电动君真正明白:阻碍电动车发展之路的,根本就不是续航、补贴、售价之类的小事,配套设施才是命脉!
有资料显示,中国是目前乃至未来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一半以上。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200万辆,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5600万辆。而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到2040年,中国的电动汽车总数可增至1.62亿辆。
最近几年来,我国也大力推进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而据外媒报道,中美公共充电桩比例接近8∶1,仅北京一地公共充电桩数量几乎赶上整个美国。
虽然数据看着相当漂亮,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后期维护的不及时等许多不可控因素,我国仍然难以够满足电动车消费者的需求。
工信部曾于今年3月表示,一部分政府此前用于降低车辆价格的资金正被用于扩建充电设施。一些地方政府推出激励措施,以降低开发商的建筑成本,并降低消费者收费。
同样,一些行业敏感度极高的能源巨头产业嗅到这股肥肉的气息。
今年8月,英国石油公司(BP)就与滴滴出行成立合资公司,双方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开发和运营新能源车充电站网络。据悉,BP在广州建设的首个充电站目前已经接入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平台并进行试运营,这一桩站配有10座60-120KW的快速充电桩。
壳牌则在过去两年收购了充电行业的两家公司(荷兰电动汽车充电公司New Motion和英国的电力公司First Utility),并于去年在天津的一个常规加油站安装了该公司的首批电动车充电桩。
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能看到有人在为这份事业不断努力和付出,电动君还是愿意等待,相信广大的电动车主朋友们也一样。要知道,一切新事物的出现和推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就像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