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专访」韩寒:那个头盔下的执着前行者

来源:汽车情报
2019-07

我倒真的没想到,我有一天会采访韩寒。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确实采访过不少体育明星,而韩寒当然算得上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是中国职业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但在我的印象里,第一反应他是作家,第二反应是导演。

没想到,还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国内领先的汽车养护平台“途虎养车”这次赞助了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China GT)参赛队伍迈凯伦”胜之队“,他们邀请我作为采访嘉宾,采访了车队的车手,韩寒。

于是,在上周末的上海嘉定国际赛车场,我见到了刚刚试车下来,摘掉头盔的韩寒。

我说:

“采访你还是有点压力的,一是你自己本身就是写文字的,二是你经历了那么多网络厮杀,大场面见多了。”

他笑了:

“哪里哪里,我们就随便聊聊嘛。”

于是,就有了一场“随便聊聊”。


「专访」韩寒:那个头盔下的执着前行者


韩寒走出赛车


1、越位的门将


话题,自然还是从赛车开始。

那是一个熟悉韩寒的人都知道的故事:

离开高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考驾照,然后揣着当初应该还算是丰厚的稿费,一头扎进了自己的赛车世界。

应该说,韩寒是带着一顶自配的“头盔”进入赛车界的:彼时的他,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超级畅销书作家,《三重门》即便刨去不可计数的盗版印数,也在200万册以上。他有激情,有流量(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这个名词),关键,还自带干粮。

但是赛车世界对这个毛头小伙子说了一句话:

你对我烧钱的力量一无所知。

很快,韩寒发现自带的那顶“头盔”,除了能给车队在拉赞助和吸引媒体关注方面带来一些所谓的便利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在赛车界,只认一顶头盔:真正能跑出好成绩的赛车手的头盔。

从底层小车手做起的韩寒,只能丢开所谓“畅销书作家”之类的头衔和光环,从给车队打杂开始,然后开着别的资深车手换下来的车,一个一个零件地攒,一个一个配件地换,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直到慢慢能有机会拿到高性能的赛车,然后慢慢能比出好成绩,再拿到更好的赛车,最终开始拿到一个个冠军头衔。


「专访」韩寒:那个头盔下的执着前行者


2010年,韩寒28岁。这是他28岁生日那天吃“寿星面”时留下的照片。此时的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成绩成为了大众333车队的主力车手,而他自己也在访谈中表示:“到了大众333车队,一切都开始慢慢好了起来。”


我问了一个我作为曾经的体育记者最想问的问题:

“我很惭愧,当初F1还是我的条线,但我真的无法体会赛车的快感,真心请教:赛车到底哪一点吸引你?”

韩寒的回答是:

“就是从小喜欢,从小就看中央台的三五港京拉力赛啊,世界拉力锦标赛啊,就是喜欢看。“

我追问:

“但你还是没说你具体喜欢它什么?”

他的回答是:

“真的说不出。就像大街上看到个姑娘,觉得她很好看。你要我说她究竟是眼睛好看还是鼻子好看?我说不出,我就是觉得她好看。”

我还是想问下去:

“以前男生都喜欢踢足球什么的,你不喜欢吗?”

韩寒说他喜欢。他说他很喜欢足球,而且自认踢的水平还行。作为证据的是,他位列当年他们初中班队在年级联赛夺冠的主力阵容——他特地强调当时他们一个年级有14个班级。

但他踢的位置,是门将。

他说自己不是因为踢得不好才去做门将的,但他即便做门将也要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这我相信。因为我相信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会显现出来——就像就算给你戴上一个头盔,但你的言谈举止,还是会轻易让人认出你是谁。

韩寒后面说的一句话证实了我的猜想,他说他们班比赛的时候,主裁判经常吹哨示意他犯规:

“喂!那个门将!你怎么老是越位?!”

2、成熟的少年

其实在一些人的印象里,韩寒好像一直是个少年。

之所以说他是少年,未必是因为形象,而是因为他的锋芒。

初出茅庐的韩寒,不能说是对所有人抱有敌意,但确实是有警戒之心的。比如有一次做节目上台,主持人夸他衣服好看,他马上回了一句:“没有,我土鸡。”

离开了赛车场,韩寒似乎就不愿意戴上任何头盔,以自己最真的面目示人。

说起这一点,韩寒也承认,在自己17、8岁的年纪,确实“火药味”好像浓了一点。因为他那个时候因为退学写作而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他认为,当时不少来采访他的媒体,本身就是带着“预设立场”来的,所以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给予迎头痛击。


「专访」韩寒:那个头盔下的执着前行者


当年的韩寒,确实给人一种锋芒外露的感觉


韩寒在访谈中强调,其实也就是那段时间而已,“后来我和很多媒体的媒体人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在那天甚至对我说:“如果不是做了赛车手,我最有可能的就是干媒体这行。”

但是,恰好在那个时代,互联网来了。

互联网给电脑屏幕前的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头盔“,每个人都在”头盔“下神情自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似乎矛盾的是,他们又特别愿意看那些不愿意戴头盔的人的一言一行。

韩寒没有悬念地火了。

用高晓松的话来说,韩寒是当时博客时代的“流量之王”,这是在他自己也曾被韩寒打得丢盔卸甲之后痛入心扉的领悟。但其实不止博客时代,即便进入到微博的早期时代,在那几场名动江湖的著名网络大纷争中,韩寒一直都在扮演”独孤求败“的角色。

但也正是在那几场大纷争中,韩寒可能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头盔”。

互联网上的纷争说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能让不少原来堪称好友的人都彼此觉得对方“简直疯了”。而往往处于整个事件旋涡中心的韩寒,在意识到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无法沟通之后,终于从中深刻领悟到了两个道理:

第一,在网上吵架,只有情绪和立场,是讲不清道理的。

第二,所有在神坛上的人都会跌落,区别只是哪一天,哪一件事而已。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韩寒决定把自己包裹起来:几乎不再接受采访,也避免在社交媒体发声。

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之所以大家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少年,是因为:

“大家很久没看到过我了,所以停留在他们印象里的,还是那个少年时代锋芒毕露的韩寒。”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寒其实是终于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头盔,别人看不清头盔里的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很多网上的评论来看,大家突然觉得韩寒“变了”,还是在他做过高晓松的那期“晓说”之后。

在那期节目中,韩寒表现出的成熟、稳重、谦逊以及高情商的对答,让很多人彻底颠覆了当初那个“少年韩寒”的形象。

一个比较标志性的例子是,高晓松回忆当初自己心血之作《大武生》在上海首映,但他自己当时“自绝于人民”——酒驾被捕——无法出席,打电话请上海的朋友去站下台,“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只有韩寒一个人去了,还是刚从外地到上海就赶过去了。”

韩寒当时的回答是: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