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2019-05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编者按:2019年5月11日上午,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在出席主题为“勇气”的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二日会议时,并发表了题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演讲。

他认为,当前无人驾驶最重要的是安全,不能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也不能低估其期影响力;而现在的汽车巨头对于无人驾驶都在远交近攻,资本联姻,共创未来;对于中国来说无人驾驶大戏刚刚开始,其问题一定要在中国解决;最后,他提出了协同创新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吴甘沙演讲的录音整理,内容未经本人审定,略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非常感谢“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邀请,今天我对“勇气”的诠释就是苏轼的这句话,中国无人驾驶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而做无人驾驶的方式,我今天想重点谈协同创新。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无人驾驶的渊源,那是在2005年,我当时在英特尔公司,也是阴差阳错地卷入到了第二届DARPA无人驾驶超级挑战赛当中,那是无人驾驶的一次“华山论剑”。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这两辆车上都有英特尔的LOGO,夺冠大热门是下面这辆车——卡耐基·梅隆大学队的,我们研究院又去支持了上面的这辆斯坦福大学队的赛车,支持这辆车的成本很低,只有2万美元,在这边车窗上贴了英特尔的LOGO。最后结果,这辆车成了大黑马,在最后杀出来夺得了冠军。所以我们这2万美元非常值。

这件事情对我的启示有两个:第一个启示,大家可以看,这个LOGO贴在什么地方?贴在左右两侧后视镜边上的窗上,一般有人驾驶的车是不能贴的,贴在这个地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人驾驶车是新物种,它的每个部分都将有新的功能,都将被重新设计。

第二个启示,另外一辆车为什么失败?因为它后半程没力气了。为什么没力气了?在13年以后,到了2018年才查出来原因,是它的引擎控制模块跟喷嘴之间的一个过滤器失效了。

大家看,无人驾驶哪怕再高级,这么一个基础的问题就会让你变得没用。所以,这让我感觉到对汽车行业有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再看Uber,前段时间出现了一个事故。路透社马上就分析了,它为什么出事故:原来激光雷达从7个减到了1个,雷达从7个变成了10个,摄像头从20个变成了7个,极大地减少了车辆的传感能力,缺乏敬畏之心。

当然,最后的结论并不仅仅因为它把这些传感器减少了,还包括它把AEB这么一个基本的功能关掉了,如果说这个功能还在,这起车祸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这里面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认知,用老子的这句话“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东西用户体验、智能等等是轻,重的部分是什么?根本是什么?是安全。我们应该要有静气,要有定力,让它成为燥的主宰。

我们看在这个行业里面燥是什么样子?这是Uber上市以后,它的一些文档透露出来的。

大家看,在2016年1月,Uber预测,到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够帮助它盈利了;

2016年5月,Uber预测,到2019年会有1.3万辆自动驾驶的出租车;

2016年8月,Uber花了六七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创业公司Otto,认为这个进程可以进一步加快,加快到2019年有7.5万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它并不只是说,还去做了。

2017年,Uber计划购买2.4万辆的沃尔沃,改装成无人驾驶车队。

现在看起来,这个预测是不是有点可笑。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我们看一下2018年的数据,左面这一列,是每开了多少英里有一次人工的干预,像谷歌是1.1万英里,很厉害; Uber是每开0.4英里要有一次干预,而其在加州一共测试的车辆是29辆,跟刚才说的2019年要实现7.5万辆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我们不仅仅看到Uber是过度乐观的,再看通用汽车,它在2017年底的时候,预测2018年一个月跑100万英里,一年跑1200万英里,实际上2018年它只跑了44万英里。

同样,行业的领头者Waymo在2018年10月说,终于可以把安全员拿掉了,变成了真正的无人驾驶,但是仅仅一个月以后,又说还是得把安全员放回车里。包括最近刚刚过去的5月8日,Waymo跟Lyft合作,说放10辆无人驾驶车在Lyft的网络里面,但是这10辆车还是要有安全员。

这后面反映了什么?用Waymo的这句话来讲,无人驾驶是这样一条非常非常漫长的道路,就是你好像已经走完了90%,但剩下的10%的道路还需要90%的努力去走完,它是一个短板效应的市场。

我们经常说,互联网是长板效应,一招鲜吃遍天,但是无人驾驶任何一块板短了都不行。

人们往往会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

我的第二个认知,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很多其他的高科技VR、AR等等,人们往往会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认为它两年、三年征服这个世界,都会出现这样的乐观,这个我们要注意。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不能去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因为毕竟有一天它发生的时候是颠覆性的。这样一种颠覆性,其实在行业的估值逻辑或者说游戏规则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华尔街是很聪明的,或者说他们是很势利的,他们看的是未来。

吴甘沙:中国无人驾驶的协同创新之路

大家看这几家公司,上面黑色的部分是它在去年年底的市值,蓝色的部分是它2018年的收入,非常诡异的是,收入越高,市值反而越低。

像特斯拉,它才215亿美元的收入,有500多亿美元的市值,而福特1600多亿美元的收入,只有3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

比较有趣的就是Uber,Uber不造一辆车,甚至不拥有一辆车,它只有113亿美元的收入,但有720亿美金的市值,这两天它刚刚上市,差不多就这么一个市值。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Waymo,这家公司的收入是0,而投行给他一个估值是1750亿美元,其中关于出行的是800亿美元。为什么?这后面就是一个估值逻辑的变化。

通用汽车每卖一辆车净利润1500美元,如果这辆车在生命周期里面跑了15万英里,1500美元÷15万英里,1英里赚1美分,但是Waymo用无人驾驶去实现共享出行,1英里赚0.5美元,而且这个车不知疲倦,一天到晚跑,生命周期里面跑了50万英里。所以商业模式上,通用的车跑15万英里,1英里赚1美分,Waymo的车跑50万英里,1英里赚0.5美元,它们的差别是167倍。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