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如何重新定义智能出行安全标杆?
2025年9月5日,重庆,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与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同期开幕。在这一全球瞩目的科技盛会上,长安汽车以“新央企”身份首次亮相,正式发布全新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并将其定位为“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品牌的发布,更可视为长安面对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交出的一份战略级答案。
为何是“安全”?
在智能驾驶追逐算力、舱驾融合热衷炫技的当下,长安选择将“安全”作为天枢智能的核心标签,并非偶然。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直言:“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这句话背后,是长安作为“国家队”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冷静思考:当软件缺陷导致的召回占比超过40%,当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协同失灵成为隐忧,当智能汽车从交通工具演变为“移动智能终端+情感伴侣”,安全已从传统的物理防护,扩展至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多元维度。
长安提出“泛安全”体系,意味着其对安全的理解已从“被动防御”进化至“主动智能”,从“单点防护”延伸至“系统防控”。这一理念的背后,是长安41年造车底蕴中对生命的敬畏,也是新央企身份所赋予的产业责任。
天枢智能的技术底座
“天枢智能”并非概念包装,而是基于一整套原创且可闭环的技术架构。
长安将其关键技术平台概括为“眼明-脑灵-腿快”。“眼明”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视觉语言模型,实现无盲区感知;“脑灵”则依托实驾数据自主学习,使车辆具备老司机般的场景理解与预判能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腿快”——分布式电驱使响应速度低至10毫秒,比人眨眼快30倍,从而在爆胎、湿滑等极端场景中实现超人的控制能力。
在这套体系支撑下,天枢智能涵盖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智慧底盘三大领域,共实现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从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到多模态AI大模型,再到线控底盘与六域协同控制,长安正试图将“安全”渗透至智能出行的每一个环节。
用户如何感知“新安全”?
真正的技术品牌,不仅要领先,更要可感知。
在驾驶辅助层面,天枢智能通过黑夜逆光AEB、增强型AES等创新功能,将安全从“遵守规则”提升至“理解世界”。例如,在120km/h时速下,系统仍能在0.1秒内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稳如磐石。
在智能座舱领域,长安没有止于多屏互动或语音助手,而是深入健康安全与心理安全。行业首发的防晕车认证技术、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全向防晕车系统、三重净域空气管理系统、乃至与三甲医院联合开发的睡眠模式——这些创新体现的是长安对人本关怀的深度思考。
智慧底盘则展现出长安在机械素质与数字控制之间的融合能力。从爆胎不失控、侧碰主动推离,到沙地脉冲脱困,天枢底盘在“识险-避险-脱险”全链路中都显示出高于行业标准的表现。
长安的研发与生态底气
朱华荣所说的“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背后是长安近十年超1100亿元的研发投入,是“六国十地”的全球研发布局,是2.4万人的技术团队,是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长安在坚持自研的同时,并未陷入闭门造车。与华为共建阿维塔Hi Plus模式,与腾讯共研智驾数据闭环,与海尔共建车家互联生态……这些合作显示出长安正在构建一个开放而强大的智能化朋友圈。
而在未来布局上,长安也已明确路径: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2026年发布首款载人飞行汽车,2035年构建低空产业生态。这一切,都将在“泛安全”的框架下推进。
安全能否成为长安的决胜牌?
在智能电动车同质化竞争的今天,长安选择以“安全”作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既是一场豪赌,也是一次回归。
豪赌在于,安全是一项“隐形能力”,其技术成本高,但用户感知门槛也高。如何将“安全”从参数转化为体验,从理念转化为口碑,是长安必须面对的挑战。
回归则在于,无论汽车如何智能、如何进化,“安全回家”始终是用户的核心诉求。长安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实际上是在回归汽车工业的本质价值。
从天枢智能的发布可以看出,长安并非试图在算力或功能堆砌上击败对手,而是希望通过构建一套可信、可靠、可进化的安全体系,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价值标准。这种策略,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智驾信任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写在最后
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至今已举办五届。从2021年“新汽车·新生态”的战略发布,到如今“天枢智能”的技术落地,长安显示出从战略到执行的连贯性与耐力。
在喧嚣的科技竞赛中,长安提出“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更像是一场关于智能汽车本质的回归:科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守护;智能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人。
正如长安那句朴素而有力的承诺:“要把‘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天枢智能的发布,意味着长安正在将这一承诺,写入技术底层,写进未来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