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战争 | 吉利是如何布局智驾战场的?
2025年的中国智能汽车赛道,硝烟未散,战鼓再起。
3月初,吉利与千里科技联合发布的“千里浩瀚”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如同一枚深水炸弹,激起了智能出行产业的千层浪。
这场发布会不仅宣告了一家传统车企向智能科技巨头的跃迁,更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从“硬件内卷”到“生态重构”的深层逻辑转变。
然而,大部分人只注意到前台的吉利,却忽略了幕后的重要玩家——千里科技。
千里科技,这家由力帆科技更名而来的新势力,正在以“AI发动机”的姿态,与吉利、路特斯、重庆资本共同编织一张覆盖技术、资本与场景的生态大网。其战略野望,不仅在于争夺智能驾驶的市场份额,更在于重塑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千里科技的野望:重构产业链
传统汽车产业链的“主机厂+Tier1”模式,曾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基石。
然而,在智能化浪潮下,这一模式逐渐显露出疲态。主机厂与供应商因技术标准割裂、数据封闭陷入低效博弈,研发周期拉长、成本高企。
许多研报指出,目前L2+级高阶智驾的渗透率为11.8%,核心原因之一便是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下。
千里科技与吉利发起的智驾合资公司,打破了这一僵局。
通过“车企+AI科技企业+地方政府资本”的三位一体架构,吉利贡献了年销300万辆的规模化场景,千里科技注入旷视科技的AI算法积淀,重庆产业基金则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三方合力之下,一条“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路数据闭环就此打通。
吉利的智能制造体系实时反馈工程数据,使得吉利全系产品构成多元化验证场景,用户驾驶数据回流反哺算法优化,形成“飞轮效应”。
这一模式与华为引望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异曲同工,但更具开放性。
千里科技将多模态大模型、世界生成模型等核心技术向生态伙伴开放,避免了重复造轮子。
正如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所言:“未来需要一家能系统性整合大模型技术、场景定义与软硬协同的解决方案商。”
这种共生机制,既降低了生态内的创新成本,又通过数据共享与技术复用,将传统产业链的“零和博弈”转化为“共赢增量”。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当传统车企仍在硬件堆砌中内卷时,千里科技已通过生态联盟的升维打法,开辟了一条“技术共享、数据互通、利益共担”的新路径。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
如何定义智驾产业的“中国标准”?
智能驾驶的竞争,本质上是安全与成本的平衡艺术。
过去几年,行业陷入“算力军备竞赛”的怪圈,L4级自动驾驶的“高冷”与L2级功能的“鸡肋”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让高阶智驾走出高端车型的象牙塔,成为行业普及的关键命题。
如今,随着智驾技术下沉至20万元以下市场,2025年渗透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千里浩瀚”的答案,是分层策略与算法复用的组合拳。
该系统从H1到H9分为五个级别,覆盖15万至50万元价格带。
H1级主打高速NOA与自动泊车,H9级则具备全冗余L3架构,所有层级基于同一AI框架开发。
这种“模块化”设计,既确保了技术迭代的同步性,又通过吉利的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
例如,H3级的城市通勤NOA功能,可通过算法复用快速移植至低价位车型,实现“技术平权”。
安全则是另一核心命题。“千里浩瀚”以“零碰撞”为目标,构建了多维度安全防护体系。
世界生成模型通过模拟极端场景提升算法鲁棒性,用户实际数据则持续优化模型。
印奇强调:“智驾平权的前提是安全平权。”
这一理念直击行业痛点——在特斯拉纯视觉路线与华为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争议中,千里科技选择以数据闭环与场景验证构建安全护城河。
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在于需求的极度分层。
千里科技通过“技术可伸缩、安全可保障”的策略,将高阶智驾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这不仅是商业智慧的体现,更是对中国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
智驾的终局,属于生态构建者
2025年被印奇称为“AI+车”的元年。
这一表述的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
过去,AI是汽车的附属功能;未来,AI将成为定义汽车的核心基因。
千里科技的“双轮驱动”战略,也就是工程化能力+AI大模型,与“双化牵引”也就是目标技术开放化、布局全球化,正是这一转型的具象化表达。
在技术端,千里科技整合旷视的视觉算法与吉利的工程能力,推出“AI智行开放平台”,覆盖智驾、座舱、车联网全场景。
这一平台既向行业输出标准化方案,又为吉利、路特斯等品牌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产品-数据-技术”的增强回路。
在场景端,力帆、派方摩托车与睿蓝新能源品牌成为技术试验田,为AI算法提供多元化入口。
全球化则是野心的下一站。
依托吉利收购宝腾、路特斯的海外布局,千里科技有望将“中国方案”输出至东南亚、欧洲市场。
印奇指出:“AI+车的竞争,最终是生态能力的竞争。”这与台积电+ARM的生态模式不谋而合——掌控核心标准,同时通过深度绑定形成产业共同体。
战略的本质是选择不做什么。千里科技放弃“闭门造车”,选择以开放生态整合全球资源,这与其说是商业策略,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赌的是AI将重新定义汽车,而中国将成为规则制定者。
尾声
千里科技的崛起,恰逢中国汽车工业迎来“诺基亚时刻”。
当电动化进入红海,智能化成为决胜负的主战场。这场竞争中,单一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已不足以保证胜利,唯有那些既能深耕技术、又能织密生态网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吉利与千里科技的“命运共同体”,华为引望的“利益共同体”,比亚迪的“全民智驾”……
这些看似迥异的战略,实则指向同一目标:构建一个数据互通、能力互补、利益共享的智能生态。
正如印奇说:“我们正处于从‘车+AI’到‘AI+车’的历史转折点。”这句话的深意在于,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AI驱动的智能终端。
未来的10年,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边界、重构规则的织网者。千里科技能否成为汽车界的“台积电+ARM”,仍需时间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由“AI+车”驱动的升维革命,已然拉开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