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带头!一众大佬被迫下场营业,中国车市正在被流量裹挟
进入2024年,中国车市的流量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小米SU7上市所引发的全社会的关注度,让每个身处舆论场的汽车高管都羡慕不已。于是乎就有了车厂大佬开始剑走偏锋,下场直播,想方设法地获取流量。
先是比亚迪王传福和吉利李书福为各自旗下品牌下场打call。前者奔赴各种交付现场,亲自为比亚迪、方程豹、仰望等车主代表交付钥匙,后者则和俞敏洪一起开启直播探访吉利卫星超级工厂。
4月14日,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和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一起直播三个小时,挑战长途高速高阶智驾,为星纪元ET的预售做预热。
4月15日,魏建军带着工程师和主持人,亲自坐上驾驶席,为长城汽车最新一代智驾系统做体验测试。
当天,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进入极越汽车直播间,与极越CEO夏一平共同开启直播,一边体验全新高阶智驾技术,一边宣布极越01的购车权益。
各位车企大佬本来只需在幕后把握战略方向,如今却不得不走向前台,参与到品牌营销和传播的具体工作。
显然,车企大佬们是受到了雷军的影响。在小米SU7从立项到产品亮相,再到发布价格,再到交付的一整套流程中,每一个传播节点上都是雷军亲自代言,无论是雷军说造车是压上全部声誉,还是接受央视采访,亦或是发布会上事无巨细地和竞品对比,雷军的每一次言论都引发跨行业的讨论,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在雷军的带动下,诸多传统车企的大佬也加入了直播代言的阵营。
在这里,笔者不是评价这种行为是对是错,而是想说世道真的变了,在中国车企正在转型、中国车市竞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各家车企的一号人物们被流量裹挟,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价格战失灵
2023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从油电同价到燃油车掀桌子,开启了绵延不断的降价好戏。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获得了迅猛发展。2023年中国新能源累计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除了比亚迪和理想超额完成了各自的销量目标,问界在2023年后几个月的时间销量增势最为凶猛之外,其他品牌都没有完成各自的年度目标。
从产品层面来说,现在新能源车型在产品上的问题是过于同质化。比如,在理想汽车的带动下,大冰箱、大彩电、大说法的配置几乎已经成了各家的标配,6、700公里的长续航车型司空见惯,就连一度被称为高高在上的800V高压充电技术也已经见怪不怪,也就是说各家车企在产品力上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在销量规模上有所突破,似乎除了打价格战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而且随着价格战的持续深化,大部分品牌盈利难度进一步加大。2023年,只有比亚迪和理想实现了盈利。而其他新能源品牌则是毫无例外地持续亏损。像蔚来和小鹏,2023年亏损额度分别为207亿和103亿,这属于巨亏的程度。
而更关键的是,现在价格战所起到的作用似乎也没有那么明显了。根据中汽协在2024年初做出的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具体到各家品牌在3月的销量表现,除了比亚迪、理想、问界这样的头部品牌之外,其他大部分新能源品牌的销量仍然没有太大突破。而小鹏和哪吒3月销量没有破万,蔚来汽车3月销量刚刚破万,零跑汽车销量14567辆,照比2023年高峰时期18000辆的水平,可以说是大幅缩水。应该说,和去年高峰时期相比,几乎所有的新势力品牌在3月销量数据都在缩水。
而大型汽车集团的二代新能源品牌表现则没有太大的突破。极氪品牌3月销量13012辆,和去年巅峰销量持平,深蓝汽车3月销量10016台,埃安汽车3月销量29181辆,智己3月销量3000辆,岚图汽车3月销量6122辆,同比去年的最高销量,都下降不少。
2024年的价格战已经打了一段时间了,该发酵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对销量的刺激效果并不理想。
开辟新天地
各家的成绩也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非头部品牌面对头部品牌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抵抗力,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市场格局真的就要定型了。
即便是比亚迪和理想这样的头部车企,它们在3月份的销量和去年的巅峰月份相比,也是有退步的。
这也难怪各家车企大佬们着急,改变真的迫不得已的。
换一句话说,现在的中国车市已经是风声鹤唳的状态,但凡有一点异动,都会引得整个市场动荡不安。更何况是小米汽车这样大的阵仗,24小时订单接近9万台,先不说小米汽车的订单里大定锁单的问题,就说这种横扫一切、舍我其谁的气势,全新大佬带货的激进行为,就问哪个友商能受得了呢?谁家看了不眼红呢?
反正,现在降价战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有雷军现成的路径可以借鉴,更何况这样做还能节省宣传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只不过,别人家的大佬们能否达到雷军的效果,就得看市场检验了。
百姓评车
中国车市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历史时刻,而中国新能源品牌又正处于激烈竞争的特殊阶段。这是中国车企大佬、高管们热衷于引流的时代底色。换句话说,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不是车市的常态化现象。
车企大佬树立个人IP和公司品牌深度绑定,他们输出观点、引导舆论,对于消费者而言,有利有弊,大家还需仔细甄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