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被逼反向出海?一场迫不得已的自救!
近日,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表示,日产考虑将在华生产和开发的燃油车以及即将推出的纯电动与混动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
无疑,这给现在陷入新能源转型困境的合资品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现在,只要聊起新能源汽车,往往都是中国品牌有多么高调,诸如比亚迪销量冲击300万辆的年销量,理想汽车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KPI,李斌实测ET7实测150度超长续航电池包,华为、小鹏、理想、极越、毫末智行等汽车公司及供应商都纷纷公布各自的城市NOA的落地时间表……一时间,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在市场层面还是技术落地都是突飞猛进,成绩斐然。
乘联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国内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40%,相对比而言,合资品牌的声量则是黯淡许多。
合资新能源不单是在销量表现上尽显颓势。在产品体验上,尤其是智能化体验更是差强人意。我们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彩电、大沙发已经成为标配,都打出了几十万、几百万以内最好的车型的口号,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已经成为下一个内卷的方向,再反看合资品牌,还没有彻底摆脱燃油车时代的产品思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太长,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全面落后。
合资品牌也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在积极寻找出路。和中国新能源品牌合作是解决思路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了大众和小鹏、Stellantis和零跑之间的合作,另外一个思路则是积极出海,把在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出口到海外,依靠尚存的品牌影响力,给自身的新能源转型打气加油。
客观地讲,与其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被动挨打,还不如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说不定还能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中国品牌强大的压力
11月份乘联会信息显示,11月车市整体零售20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同比增长近四成,国内渗透率已突破40%的关口。
新能源进一步拉动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分化。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前十的品牌普遍在增换购促销的作用下维持同比走强态势,奇瑞凭借74.0%的涨幅成为同比增长最快的一家,而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下降。
11月主流合资品牌销售66万辆,同比增长23%,环比下降3%。11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5.5%,同比增0.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9%,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平衡燃油车的业务。因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耕耘了二三十年,不仅有大量的工厂和生产线,还围绕着规模都很庞大的产业链,如今要转型新能源,合资品牌无疑要进行全方位地改造甚至重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因为这事关中外股东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和中国的新能源品牌的发展过于快速,别说受到各种利益牵绊的合资车企,就连背后的国际车企巨头在追进和自我改革方面都有些力不从心,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如何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合资车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合资品牌的短期出路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相关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电池续航短,充电慢等问题如今也得到了缓解,最关键的是产销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在降低,一方面是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能买得起,另一方面则是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
凡事都有两面性,合资虽然没有享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先发红利,反而是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市场压力,但是丰富的产业链使得合资品牌省略了难熬的市场培育期,正视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合资品牌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出更有竞争力以及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无论是产品设计,市场售价、技术研发还有品牌营销诸多方面,中国新能源品牌跑在了前面,而且还表现出了极强的进取心,即大家都在憋着一口气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获取满意的销量。
所以,我们看到了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车企大佬为了各自的技术宣传敢于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撕架”,还有前不久出现的诸多联盟,这些都是中国品牌领跑合资的因素。
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品牌气势如虹的市场阶段,合资品牌是不能与之抗衡的。所以,合资品牌寻找一个新的出口就成了必然选择。
客观地讲,反向出口海外,日产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合资车企。此前,福特中国称,今年公司累计整车出口超过10万辆,达到从中国向海外市场年度出口车辆历史新高。福特中国主要出口车型是以江铃福特领睿为代表的燃油车,面向中东、东南亚和美洲等新兴市场。
但是,日产在华的销量规模远非福特可比。从短期来看,合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进行出口,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解决生产线闲置的问题,还可以为进一步的新能源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百姓评车
当然,这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因为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中国品牌现在也在积极推进出海业务。在目前阶段,合资品牌在国内打不过中国品牌,出了海照样还是打不过。
合资品牌现在最大的机会是,中国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还差一些,合资品牌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来收获销量。
长期来看,合资品牌要想真正在新能源市场立稳脚跟,还需要加大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以推出更具创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汽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