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车型排放不达标?比亚迪专利技术揭开迷雾
5月25日,比亚迪旗下的两款热销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陷入排放风波。
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比亚迪是作为主销车型推出的,多年深耕市场技术迭代之后的大量技术资源,都毫不保留地投入到两款车上,是精心打造的重磅车型,也不出所料地引发了市场的积极反响,销售热度,自不待言。
实际上关于此次风波所说的问题,丹东晓程了解后发现,比亚迪早已拥有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方案的精准实施,让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符合排放法规标准。
丹东晓程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比亚迪基于DM-i串并联架构,实现发动机和车轮的解耦,可以达到多控制单元的协同控制,并通过对EV行驶里程、时间与炭罐特性的相关性深入研究,开发出了常压油箱的油气排放控制技术。这一技术实现了PHEV在炭罐饱和前,即使EV行驶下也会通过短时启动发动机,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脱附。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还发现,比亚迪这方面的专项研究还获得了专利。
据专利资料陈述,在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在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根据整天环境平均温度、昼夜温度差、油箱油位和车辆上电间隔天数,确定昼夜吸附量;根据加油量确定加油吸附量;根据昼夜吸附量和加油吸附量,确定碳罐吸附量。在所述车辆处于非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负荷模型确定碳罐负荷量,再以碳罐负荷量为依据对碳罐吸附模型中计算的昼夜吸附量进行修正。将碳罐负荷增量与碳罐吸附增量的比值作为昼夜吸附量的修正系数,用修正系数对碳罐吸附模型中的昼夜吸附量进行修正。
碳罐脱附完成后,将碳罐负荷模型确定的脱附后的碳罐负荷量,作为碳罐吸附量的初始值。
该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在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切换模块,用于在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该发明提供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该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指令,用于使得机器执行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车辆对碳罐脱附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在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实现及时脱附碳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这个专利说明书近万字,对问题解决的原理有详尽、深入的说明,还有原理解说附图。
长时间EV行驶下,6天左右启动发动机,同时发电、润滑和脱附,既合法又合理。
解决了PHEV常压油箱汽油蒸汽自由脱附的技术难题之后,比亚迪DM-i做到了“一静三得”:一静,NVH表现优秀,行车中可实现无感、快速完成汽油蒸汽脱附;三得,实现快速脱附、高效发电、养护发动机兼得。
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从技术到产品,都是一年年打磨出来的。进入市场后,创造了中国品牌大规模车型短时间快速投放的历史记录,短时间内,也经过了大量用户的各类不同实用场景的实用检验和鉴证,可以说有口皆碑,反响不错。
一个品牌,美誉度非常重要。一个有意无意忽略的瑕疵,会影响产品的品质,拉低品牌形象。相信这一点,从艰苦忍耐中走过二十年的比亚迪,比很多企业都清楚。本次被迫卷入风波,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自由发展,良性竞争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斗则两伤,汽车行业和消费者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丹东晓程希望中国汽车行业更健康地发展,中国汽车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好,让汽车科技,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汽车生活新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