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销量频“跳水”,低价的新途胜就能拯救北京现代?
萨德事件过后,北京现代一下子就跌落了神坛,从国内第三大合资派系下沉到中游,盛极一时的它到现在月销量依旧徘徊在十名开外。
据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北京现代实现销量70,019辆,同比下跌12.5%,位列乘用车企业销量排名的第十一位。
虽然1-10月份累计北京现代取得了同比增长10.9%的好成绩,累计销量63.1万辆。
但是,它的上空依然笼罩着阴霾,这份好看的同比数据背后,是去年极差表现下低基数的衬托,延续了多年的多代同堂销售策略将北京现代的产品线冲的七零八落,新产品也未能及时提供火力上的支援。
前几天,北京现代迎来了“第四代途胜”的上市,新车全系搭载1.6T发动机,售价15.59万-23.99万元。虽然新车势必收割一波新的流量,但是,它的最终表现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正如4月份上市的昂西诺,虽然在上市初期吸纳了一波销量,但很快就一蹶不振,10月份,它的月销量已经跌到了122台。
市场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被归结为市场和消费者对北京现代新车造型的评价两极分化。
从菲斯塔到途胜,现代最新设计语言下的前脸一直备受争议,第四代途胜依旧拥有优雅的线条和时尚的轮廓,但是前脸那块“吻型”中网遭到不少人诟病。
于是,外界再一次疑问:第四代途胜能拯救在中国持续低迷了近两年的北京现代吗?
痛苦的增长
2017年对北京现代的不友善可谓达到了极点,这一年,它的总销量为82万辆,和2016年的114万辆相比,下滑近30%。
而这一年,日系合资企业几乎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同比暴增,和北京现代角逐多年的东风日产,也实现了终端交车112.24万台(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0.6%。对比之下,北京现代的凄凉景象立显。
诚然,以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的根基和销售网络,2017年的北京现代是非典型的。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现代的销量就呈现出回暖的迹象,但这种销量回升依然显得缓慢和犹豫,曾经的巅峰似乎成了它中短期内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纵观北京现代车型在今年的销量曲线,其表现犹如过山车一般,让人摸不着头脑。
ix35开年前三个月月均近1.3万台,6月销量破万,7月就只剩下了3000台,随后,又直接飙升到1.3万。
领动今年二月最低销量刚好破万,随后销量接近两万,但在7月时同样摔了一跤,跌落到一万的水平线,随后两个月又直冲到了2.5万台。ix25和悦动的情况,跟领动亦十分相似。
据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这种销量走势有比较明显的厂家调控痕迹,终端销量不可能存在如此大的起伏和波折。
至于昂西诺就不必多说了,仅仅在4月份冒了一下泡,随后销量破不了四位数,7月更是只有65台。同样可怜的还有名图,7月跌下来后就再也弹不起来了。
被誉为可以硬怼思域的菲斯塔,第一个月虽有6688辆,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但能否持久且稳定?仍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疾跑后的迷失
每一次车展,展台的人气值堪称是汽车品牌现状和未来走向的风向标。而近两年的车展,北京现代展台始终稀疏,显然,消费者对北京现代的热情和关注度早就不如过往,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结于“萨德”事件。
2017年,现代-起亚的全球销量为725万辆,远低于825万的预定目标。这一年,也是现代集团5年来销量的最低点,到此,现代集团已经连续第三年未完成年度目标。
而随着2017年的挫败,现代-起亚的雄心显然有所收敛,2018年,它将全球销量目标定为相对保守的755万辆。
由此可见,韩系的下滑并不仅局限于中国市场,现代-起亚对于今年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早有预见。
从性价比到流体雕塑,从顶着合资品质,却又无限接近自主品牌的价格,从好开耐用性价比高,到彼得·希瑞尔为现代打造的“汽车界的韩国名模”,近些年,现代-起亚在全球走上了代表韩国制造业的巅峰。然而,疾跑之后,迎来的却是一阵迷茫。
在国内,日系品牌近两年来开始强势回归,同时,以吉利、长城、长安、荣威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实现了新阶段的跨越发展,更是诞生了领克和WEY这样的高端汽车品牌。
中国汽车市场的环境和格局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韩系车的生存空间,还剩下多少?
很显然,中国汽车市场生态的变化才是北京现代倒退的根本原因。
适者生存。北京现代也开始了自我调整的步伐,如领动终于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停产,同时,终端用优惠政策企图挽回失去的份额。
在重庆某北京现代4S店里,店内折扣已经高达25%。但即便如此,该经销商每个月也只能卖出100台左右,而附近的日产4S店,每月销售却高达约400台。
由于销售疲软且中国汽车市场大幅放缓,去年刚落成的重庆现代工厂的产能只有正常产量的30%。
从北京现代最新推出的车型来看,在价格上形成错位竞争依然是他们眼中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偏低端的品牌形象在这样的策略下,永远得不到改变。
全新途胜唯一的一款四驱版车型售价为23.99万元,两驱版顶配车型更是仅需17.99万元,和要20万的CR-V、荣放们相比,价格可谓相当实惠。
只是,这种策略换来的销量对于品牌未来发展而言,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