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们稳了,威廉姆斯和意大利设计携手报到
从高调宣布“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以来,恒大造车就一直被质疑。确实,即使在新能源车领域,要从零开始生产出一辆车,背后所需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也不是简单地用钱就能解决的。
不过,这种窘境已经成为历史,有两个汽车界的巨匠刚刚宣布正式联手,为全球有意生产电动车的公司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对于想染指新能源车市场的恒大、小米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一边是“只要你有钱,什么都可以”,另一边是“我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干柴烈火,一拍即合。
这其中之一是来自英国的威廉姆斯高级工程公司(WAE)。你猜对了,他们跟F1的威廉姆斯车队同属于威廉姆斯集团,两者是兄弟公司。除了F1,他们也为电动方程式(Formula E)、电动越野系列赛(Extreme E)、以及电动房车赛(ETRG)提供技术支援。
对了,上汽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智己,也是找来了WAE做技术后盾,可见他们除了全球各种电动车比赛,也已经染指民用车领域。
另一个巨匠则是在汽车设计领域赫赫有名的意大利设计公司(Italdesign),虽然名字叫意大利,总部也是在都灵,但现在是属于德国大众汽车的子公司。光是这个爹就够吹十年了,更不要说他们设计过的无数经典车型。
当年勇就不提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最近的作品有这辆GT-R 50周年纪念版。
你看这水平,不比恒驰还要高出一个智己?
在此之前,其实各大顶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业内称为Tier 1)都已经开发了某个模块内的解决方案,但都没有整车的。而WAE和Italdesign这次就能提供一辆完整的、先进的、高级的电动车解决方案,甚至包括生产!
因此恒大如果实在是急了,只要把快递几百个恒驰logo给WAE,就能喜提一批世界顶级的新能源车。你们再也不能说恒大造了个寂(mo)寞(xing)了!
这么厉害,你不想了解一下吗?
其实在这次合作中,WAE和Italdesign是各司其职的,核心还是WAE开发出的EVX平台。
这个平台跟大众的MEB平台、我们广汽的GEP平台、还有丰田刚上马的TNGA-e平台类似,它就像一套积木一样,甲方可以轻松地搭建出轿车、跑车、SUV等不同的车型。
当然,EVX是有限制的,你不能在它上面制造出宏光mini EV这样的廉价电动车。其原因倒不完全是WAE想走高端路线,而是EVX使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通俗点说,就是将电池作为底盘的一部分,因此车辆的尺寸就被电池组的形状给限制了,不能做得太小,只能制造出轴距在2896mm-3099mm之间的车型。
除了车型必须高端大气上档次以外,这种设计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更换电池的难度会比车架和电池独立的车型高很多很多,但换来的是更轻的车身(意味着更长的续航和更好的性能)和更大车内空间,总体是利大于弊。
目前宁德时代和特斯拉都在往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努力,但还未能完全实现,WAE一起手就采用了这种设计,你品一品。
有了空间上的保障,EVX的电池容量被设计在104kwh-120kwh之间,加上WAE在各项赛事上的技术积累,他们计划最高能让这些电池提供1000w的输出功率,或者最高1000km的续航。
这几个关键参数刚好比特斯拉最疯狂的Model S Plaid Plus版还要好一点,啧啧啧,司马昭之心啊。
其他电动车平台上常见的铝合金材料啊,前后双电机自由布局啊,在EVX平台上都有,但WAE作为全球顶级赛事的幕后军师,当然会有一点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碳纤维核心结构。
EVX平台的“底盘”部分,也就是塞满了电池的车身中部,将采用碳纤维材料,这样子能进一步减轻车身重量,同时增加对电池组的保护,一举两得。要说不好的地方那当然就是成本了。我前面提到的更换电池难,你现在知道有多难了吧?
终于轮到Italdesign出场了,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车身。
这貌似很简单?当然不是,优秀的电动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美观和空气动力学特性,还要配合EVX平台的特性,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Italdesign还有另一项服务,如果客户想小批量试水,他们可以提供代工生产。意大利图灵的工厂拥有一年500辆的产能,数字很小,但那可是意大利超跑级别的代工啊。如果500辆不够的话,WAE还可以出手,最高凑够一年一万辆。
这数字当然远远赶不上恒大500万的小目标,但对于初创品牌试水是很实际的,供不应求的话,就证明方向对了,再投资生产线就稳了。
WAE和Italdesign这个组合看起来很厉害,但还差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智能驾驶,那谁能把这块短板补上呢?不就是我们的华为嘛!WAE加Italdesign加Huawei,拳打蔚来脚踢小鹏头槌特斯拉都不是梦。
去年造车新势力死了一半,剩下的几家好像也风光不再,因此不少人说新能能源车领域的洗牌已经完成,行业集中已经成型。但随着WAE和Italdesign组合的出现,以及能预见的更多新能源整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加上资本的推动,相信这个市场还会迎来“千团大战”的局面。
或许很快我们就会见到万科造车、京东造车这样的魔幻事件,你对这样的未来期待吗?还是觉得传统品牌造车更靠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