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赶特斯拉的路上,恒大汽车又提速了

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上,特斯拉是所有车企的标杆。如今,一家来自中国的汽车企业正在悄悄逼近它。
3月25日,恒大汽车召开恒驰智能网联发布会,一口气发布了智能座舱、超算力平台、智能生态圈等尖端科技成果,特别是联手腾讯、百度,历时1年11个月研发的H-SMART OS恒驰智能网联系统,拥有前所未有的极致智能生态,让外界大呼惊叹。

从缺经验、缺人才、缺技术、缺厂房的“一穷二白”阶段(许家印语),到一路“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逐步搭建起生产基地、管理架构、研发团队,并相继发布了品牌LOGO、9款新车以及量产进程,恒大汽车一系列的“非常规操作”,让行业人士看得瞠目结舌,并越来越对这家造车新势力保持高度期待。
如果说,前期恒大汽车通过与MAGNA、EDAG、AVL等世界工程技术龙头的合作,解决了汽车硬件层面的领先优势。那么如今,通过与腾讯、百度的合作,它在软件层面也有了核心竞争力。而有了硬与软的双重优势,恒大汽车正在往“好好好”的路上不断迈进。

给汽车装上“超级大脑”
发布会上,恒大汽车透露,恒驰的首款新车将搭载全球首个宇航级旗舰智能座舱,独创的环抱式3D曲面大屏,突破性地实现了九屏显示七屏联动,并采用全球首款7nm工艺、业内算力最强的高通第三代骁龙数字座舱平台,其超强算力是市面主流车型的2倍以上。
这一信息,堪称平地一声惊雷。

iPhone当年为什么能够颠覆手机市场?特斯拉产品为什么可以让人们趋之若鹜?并不是因为其产品功能上(性能)有多大提升,而是因为它们都足够智能,可以带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使用体验。
在汽车从内燃机向电驱动切换的过程中,智能化与网联化,被认为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副总裁黄畅曾表示:“随着软件步入“2.0时代”,数据开始驱动AI进化,算力也逐渐成为智能化的基石。”

可见,恒大汽车在智能化技术层面已经取得明显的优势,其超强算力等于给恒驰汽车装上了“超级大脑”。也正是由于这一优势,让恒驰新车将拥有非常突出的智能网联体验。
比如,智能化方面,用户不仅可通过手机APP一键召唤汽车,让无人驾驶的恒驰自动行驶到指定地点,还可以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完成无感上车、疲劳检测。此外,通过最先进的V2X车路协同技术,恒驰可以实现超视距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以及绿波通行,让出行更加安全无忧。

网联化方面,恒驰搭载新一代车载人机交互技术,设计了全球首个可定制的车载全息投影AI助理“小驰”,用户在车上可以通过呼唤“小驰小驰”,实现远程购物、车家互联等全场景连接。
并且,“小驰”还能担负“健康助理”,随时监测驾驶者的疲劳状态,并通过氛围灯闪烁、方向盘震动、自动香氛和调节温度等方式,提醒驾驶者安全行车。另外,它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日常体征监测,及时完成医疗健康诊断。

此外,恒驰汽车还能成为移动会议室进行远程办公,也可成为学习空间在线上课,真正实现数字空间、万物车联。
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表示:“未来电动汽车的竞争焦点将是网联化和智能化。”另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0年中国销售新车的智能网联比率将高达100%,总市场规模一举突破万亿级大关。

如今来看,恒大汽车在智能网联层面都有着前瞻性布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久后,智能汽车领域或将迎来真正的龙头。
令人惊叹的“恒大速度”
在造车这条路上,从被质疑到被理解,恒大汽车已经制造了多个令人惊叹的“头条新闻”。

2019年11月,一口气与世界顶尖的60大汽车零部件龙头同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8月,一次发布6款恒驰车型(目前已累计至9款);
2021年2月,在牙克石开启为期三周的恒驰冬季测试;
2021年3月,官宣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世界领先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智能操作系统。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背后,是恒大汽车笃定造车信念的体现,也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两年多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恒大汽车缔造了一个让外界惊叹的“恒大速度”

据了解,恒大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累计投入了474亿元,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就高达249亿元。这样的大手笔,是所有造车新势力乃至传统车企所不及。
目前,恒大汽车已经成立全球研究总院、智能科学院等研发机构,拥有超过3500人的全球科研团队,国际顶尖专家22人,包括原广汽丰田公司副总经理高景深、原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方驰、原韩国 SK 集团电池研究院院长李浚秀、原美国福特汽车高级技术专家徐性怡、原特斯拉资深质量总监Alex James Hamade等,都投身于恒大汽车旗下。

此外,恒大汽车还与世界前148家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实现了战略合作,并根据工业4.0标准建设了多个智能制造基地,并将拥有3000个维保修售后服务中心及超4.3万个服务网点,提供高品质的售后服务。
根据规划,恒大汽车要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超100万辆,2035年实现年产销超500万辆。
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竞争力到资本号召力,一家新的行业巨头,正在快速崛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