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破中国汽车工业空白到红旗复兴,一汽集团七十年车市风云
作者: 何欣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主席这样形容当时的制造业:“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一穷二白,这就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当时的真实情况。
不过历经70年奋斗,中国制造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
“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FAST天眼射电望远镜落成……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如今已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衣食住行”中,“行”是最能体现中国制造业前后发展的,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之中,中国一汽集团(以下简称一汽)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它是被称为“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的汽车集团。所以要谈中国的工业化,绕不开中国汽车工业,要谈中国汽车工业,绕不开一汽集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选取它发展史上几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说一说一汽的扩张之路。
从无到有——一汽的建立
在这段时间,我们最近经常能听到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70年前,在开国大典仪式上,当时我们的飞机不够,只有17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新中国后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如开国大典上需要飞两遍的飞机数量一样,捉襟见肘,一片荒芜。
一汽集团就是第一个在这片荒芜土地上开垦的,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就是以一汽的建立为标志。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内设置了汽车工业筹备组,这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萌芽的开始,到了来年1月,毛泽东访苏确定了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制造厂在内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其中,第一汽车制造厂被当作重中之重。
经过多年筹备,终于在1953年7月15日这一天,一汽举行奠基典礼,中国一汽集团正式在吉林长春开始建厂。


从一些老工人的回忆以及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段包含着艰难与挑战、充斥着热情和理想的“淬火”年代。
据一些老工人回忆,建厂初期,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狐兔出没,还曾发生过工人在车间里勇斗大灰狼的故事。
当时的长春市也是举全城之力、全力以赴支援这个项目,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道路修向一汽,把煤气通到一汽,把干部调到一汽,把房子腾给一汽”的口号;将1954年市政建设费用的95%,1955年市政建设费用的84%,都投到一汽,为工程配套公交线路及车辆、桥梁、商业网点、邮政、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等设施。
在工程最紧张阶段,长春市上起市委书记,下至少先队员,共有8万多人次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成为一支哪里需要就打到哪儿的预备队。
就这样,在荒芜之上,凭借着老一辈汽车人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创业精神,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成了。
厂子建好后,下一步就是汽车的生产制造,这又是一个不亚于修建工厂的挑战。
在数以万计建设者、包括苏联专家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7月13日,由毛泽东亲自命名的第一台“解放”牌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这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汽车,在当时,它搭载的是一台5.6L的六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0马力,匹配的是5挡手动变速箱。也是这一年夏末,有38辆解放汽车被特意运往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推着自行车的群众们争相围观新中国的第一批国产汽车。
从此以后,新中国结束了不能造车的历史。
打破轿车空白——“红旗”诞生
中国汽车之父,也是第一汽车制造厂首任厂长的饶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轿车的汽车工业,只能是一个跛足的产业”。
“解放”汽车投产后,生产轿车马上就成为一汽的目标。
1956 年 4 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 “论十大关系” 会议上提到:“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来开会就好了!”
马上,关于生产轿车的筹备工作就开始了。但是愿望是好的,怎么生产呢?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只能是从“仿造”开始。
但即使是仿造,这个工作也极具挑战性,因为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技术人员,工人们从来就没有见过小轿车。
样车设计在1957年11月开始。车身底盘参考法国希姆卡维迪蒂车型,发动机参考奔驰190。变速器为三档,自行设计。
就这样,几乎全部一汽人都日以继夜地投入到我国第一台轿车的正式制作中,终于在1958年5月12日凌晨5时30分,国产第一台轿车制作完成——“东风”轿车。

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林伯渠乘坐东风轿车
“东风”轿车是一台中级轿车,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级轿车的需求。于是,一汽决定试制高级轿车。随后,“乘‘东风’,展‘红旗’”的口号,在一汽全厂叫得响亮。
第一台“红旗”轿车的研制不易,厂长饶斌群策群力,把要试制的红旗高级轿车的3000多张零配件图张挂起来,张榜招贤,让全厂能工巧匠来抢图试制,不到一个星期就被一抢而光。全厂手艺最高的钣金师傅集中在一起,在十多天里硬是用榔头敲出车盖、车门、轮毂等全部覆盖件。
在全厂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8月1日,仅用33天,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试制成功。
第一台“红旗”轿车,直列8缸发动机,120马力,最大时速 160公里,车身很大,也很重,外型追求“民族感”,前部的红旗标志和宫灯式尾灯是最典型的标志。

其中自行研发的V8发动机是最大的技术难点和亮点,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的超一流技术水平,和同时代的奔驰、劳斯莱斯等汽车发动机相比,红旗的V8丝毫不逊色,它的诞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的重要标志。
就这样,第一代“红旗”轿车在艰难中研制出来了,也意味着中国的轿车工业也在跌跌撞撞中起步了。
难以打破的政策限制——红旗停产
不过,在“红旗”轿车出现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轿车工业虽然实现了0的突破,但是仍然进展缓慢,计划经济年代,轿车的发展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根本谈不上市场化。
直到80年代初期,国内轿车品牌主要是手工制造的“红旗”、“上海”以及“北京212”越野车,年产量不超过5000辆,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天的产量。
全国轿车的保有量也只有20万辆左右,由于生产能力实在有限,轿车在当时都是“特供”产品,中国普通老百姓看到汽车的机会都不多,更不可能奢望有朝一日能拥有一台私家车。
“红旗”在初期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来华访问,在准备历史性的“破冰之旅”时,乘坐的就是红旗车。

但在进入80年代后,红旗的命运陡遭波折,1984年,生产了25年的红旗轿车被勒令停产。
李安定在《轿车诱惑中国》一书中揭秘了当年停产背后的故事。当时正逢国民经济的一次大调整,在经济决策部门,把汽车列入“限产,封车,以推进节约能源”的项目。明确提出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实行“封车节油”的对策。
虽然红旗轿车当时在发动机等技术上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产量很低,从1958年到1984年,前后 25 年,一共只生产了 1500辆,一直靠解放卡车养着,开发资金有限,还一直在亏损。
更大的问题在于质量,在《轿车诱惑中国》一书中提到:进入 80年代,随着国门的开放,“红旗”乘坐者们眼界宽了,红旗轿车的缺点一一暴露:提速慢,可靠性差。有时候到机场接外宾,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