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N专题 | 辛宁:代表未来的很可能是中国企业
作者 | 辛 宁
来自帮宁工作室(gbngzs)的报道
这一轮科技转型的发展背景是什么?背后逻辑关系有没有变化?这需要厘清。
先看看技术转型。首先回顾工业革命。因为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工业文明时代在稳定的场景下,由变量与常量公式的计算,产生了系列的科技发明,包括机器、电和机电一体化等,这是推动几次工业革命的力量。它的发展逻辑是因果关系。
之后,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场景也从过去动态与静态结合向全面动态转化,所有要素都成为变量,特别通讯业的快速发展,把复杂问题变为数据处理问题,从而推动文明进步。这很难用公式描绘。
推动关系不再是因果关系,是强相关关系。同时,大数据不断积累,并从强相关关系上推动机器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开始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这样的环境下,汽车行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由于环境能源变化、社会效率要求提高,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发展;第二个,实现人工智能普及运用。我认为汽车可能是智能化首先广泛应用的行业之一。
这一轮科技转型中,5G的支撑作用不可小视。5G的一个亮点是速度,比4G快近800倍,反应速度是1毫秒~5毫秒,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5G的到来,会大大推动人工智能能快速进入人类社会各个环节,各种虚拟和自动驾驶技发展条件成熟。在这样环境下,如果仍用传统思维模式思考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制现状,发展就会缓慢,瓶颈难以突破。
怎么突破?一定是采用新思维模式。比谷歌如自动驾驶大量试验400多万公里几乎没发生大的事故,自动驾驶概念1966年通用就提出来了,但过为什么不在底特律产生实现,而在硅谷产生?因为谷歌的思维不是传统汽车模式,而是按强相关关系来处理汽车自动驾驶问题。
新发展期,科技升级的理念和逻辑关系一定要清楚,汽车产业结构要优化。当然,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可能需要扩展思维模式。
再来看品牌升级。品牌升级首先要研究用户,品牌一定要围绕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打造,这就需要研究客户消费思维转变与营销要素变化。
汽车行业有三种思维模式,依次是工具思维与道具思维,这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结果。现在进入玩具思维时代,汽车行业正从过去工具思维+道具思维向玩具思维+道具思维转变。
品牌打造什么时候有效?分为三点:第一,企业价值转换为社会价值的时候;第二,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的时候;第三,简单满足需求转化为满足欲望的时候。
目前用户需求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人类的主流决策行为从左脑思维逐渐转变为右脑,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与前几代人的思维模式都不同。打造品牌就由物质为主上升到精神为主。此外,商业模式也由一次性交易为为主逐渐变为多次关系为主。
营销要素方面,未来一定是智能化产品,有更多外延和内涵,导致产品营销理念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在营销和传播过程中注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矛盾点在哪里,这是品牌切入点与营销打造点。
渠道会发生变化,目前模式已不适应汽车工业未来发展。以前价格受重点关注,未来竞争一定是从价值层面展开。这两年,汽车企业的竞争价格战是一个重要方面,价格战能淘汰一批规模小、不规范、品牌弱的企业,但对企业的品牌有负面作用。传播方式上,形态、层次、结构和格局也会不同。
再回到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上,最初是奔驰发明汽车,但没有汽车市场,虽是贵族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身份象征,属于道具思维模式。
福特T型车时代是第二阶段代表。它是开始成为人类的交通工具,属于工具思维模式。
后来通用突出创新,在福特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渠道,创造新的运营模式,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匹配,是第三阶段的代表。后来丰田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是第四个阶段的代表。前几个阶段主要还是以产品为中心,属于工具思维+道具思维阶段。
互联网、大数据,特别是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包括特斯拉与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出现后,它们对汽车的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营销方式与传统汽车行业不一样,有可能产生满足玩具+道具思维模式的代表企业。谁会是第五个阶段的代表企业,还有待观察。
但我认为,代表未来的不一定是特斯拉或现在的跨国汽车公司,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心市场,是否会是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均有可能,但必须经过不断创新和大浪淘沙。
中国企业更懂中国市场,可以先做好中国市场后走向世界。在这个高速变化时代,一旦战略错误或没把握好趋势,不适应变化,哪怕品牌再大,有可能在竞争中倒下去,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中国企业不能用原来思维模式看待汽车产业,应该跳出来,站在用户角度看需求变化。
汽车企业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坚持?传统汽车企业能不能适应变化,调整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值得期待。
(本文为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在2019中国老汽车人联谊会上的发言摘要,帮宁工作室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