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速览2019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干货精华



历时两天的2019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今天(5月11日)下午6点落下帷幕,14场主题演讲、15场议题讨论再创历届环节数量记录,110位嘉宾登台发言同样创历届之最,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
本文为您带来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的嘉宾发言干活精华,能以最快速度缩略体验论坛内容。

安波福亚太区总裁杨晓明:
我们必须得看到未来不是一个汽车产量增加的未来,而是共享移动出行的未来。
目前从L1到L2或者L2.9这样一个技术,这个现在已经在发生。这是中国市场上增长非常快的,每年的年利润在以35%的速度增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余贵珍:
L4级,要把三大关,法律、技术、用户,迈过了我觉得产业化才有基础。
我相信特定区域的商用车,低速的、点对点的、特定线路的,自动驾驶已经产业化,并且两三年之内会有大的爆发。

黑芝麻智能科技副总裁曾代兵:
我们感觉到L4还是有一定的过程,在L3-的阶段可能比较符合当前或者未来一两年的过程。
L2,我认为从现在开始,高档车低档车逐步上量。L4,不管是特殊场景,还是乘用车,乐观估计是2025年,悲观估计是2030年。

禾多科技创始人兼CEO倪凯:
用户可能关心的不是L2、L3、L4,主机厂卖车不会跟用户明确说这个是L2、L3,特斯拉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
如果说我这辆车只能在一个车道开,不能换道,我做L4的,意义可能没多大。
三到五年内,激光雷达至少和视觉还有毫米波都是非常重要的设备。

Innovusion创始人兼CEO鲍君威:
马斯克说不需要激光雷达,只用视频就可以了,因为人是不需要激光雷达的,三维测距方式来开车的。这点我非常不同意,一条板凳的三条腿,算法、算力和数据。马斯克强调特斯拉的芯片有多厉害,说到最终,算力很好,而且车载的算力,更强调单位的功耗达到算力。
中国市场可能会很快,三四年以后吧,有可能会有第一款L4的车出来。

地平线副总裁、智能驾驶产品线总经理张玉峰:
在自动驾驶的领域,我们一样需要冗余来去确保更高层面的安全,也就是小数点后的无论是七位还是十位。
L2,随着法律法规包括越来越高的要求普及,装配率会往100%的方向发展。

安波福全球自动驾驶工程副总裁韦峻青:
很少有人能拿L4级无人驾驶赚钱,或者赚到足够多的钱能保证他的研发成本,继续的改进。
现在来看L3级无人驾驶市场还是非常有限的,L2级和L4级是最佳的应用。
成本角度,一年我们给客户省10—15万美元,所以我觉得现在成本不是最大的问题,做出来是最大的问题。

伟世通全球首席架构师 王凯:
现在车是由功能车逐渐向智能车在转变,类比当年手机也从功能收集到智能手机。所谓的智能,其实车内就包括了智能座舱、车外就是自动驾驶,这是最简单的,最后把车内、车外都综合起来,是智能汽车最终的体现。
从功能化到智能化,最核心的东西是怎样去提高终极用户体验,挑战就是如何实现最终的用户体验。但相应的机遇也来了,当产生了智能的体验后,将催生出来的各个行业,因为(只能体验)会利用到各种行业的技术,从本身应用场景、包括各种各样新的商业模式会确认下来,所以这个盘子会变得非常大。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战略运营部总经理 尚国斌:
在我看来,做跟车规跟安全相关的事情,已经超脱了百度做AI技术研发这个大的范畴。包括做高清地图,也要跟硬件很好的结合,要跟Tier1合作、和博世合作,不仅是在做开源平台。跟OEM厂商做量产合作的时候,核心就是跟合作伙伴(一起)。所以,我们求别人,一起发挥出我们的软件、算法上的能力,服务上的能力,结合大家的一些优势,(探讨出)怎么做的更安全、更规模化。

Canoo全球董事,中国区董事长 程惊雷:
整个汽车行业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不管是产品的形态还是产业的形态,都会发生一些剧烈的变化。将来随着传统汽车本身作为载体而言的变化,加上大量的创新技术所孵化出来的产业体系,包括传统的Tier1,也在发生变化。将来资本结构方面也会产生一些蜕变。
但是现在目前大家的纠结在哪里呢?因为目前谈的L2也好,其他级别也好,并没有彻底改变车这个未来的形态。但是到了L4的话,车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汽车产业也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从Canoo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去打造一款软硬结合的系统架构,能够为未来整个行业的转型,包括彻底转变商业模式去做尝试和探索。

法雷奥中国CTO 顾剑民:
自动驾驶、电气化、共享出行、数字化、移动出行这些新的技术变革的出现,在深刻的改变着汽车行业。以前比较明显的Tier1、Tier2,一级、二级供应商,和整个体系的架构或者层级,现在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互相的合作,在一个生态圈当中,以前跟汽车行业没有什么关系的,比如说像百度,十年以前很难想象我们会在汽车行业扮演了这么一个深刻重要的角色。所以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跨界、我们的合作,不同角色的合作。
在这个生态圈里面,在这个价值链里面,不管是传统的供应商、还是新型的初创企业、或是跨界的(企业),都会找到自己所谓的价值链中的点,如果你有这样一个价值不可取代性,我们可以想像,大家都可以活的很好,而且可以形成双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