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机构调整就能救Jeep品牌?这些问题不解决还得闹心
随着郑杰的离开,广汽菲克在五月初迎来了全新的人事与机构调整,其目的就是拯救处于销量泥潭中的Jeep。
这次最大的调整当属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和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行“合并”,不仅实现产销融合,还将原来的合资公司单签制改成双签制(股东双方各委派一名高管分别担任总裁和执行副总裁,回归传统)。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官方宣布的可以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团队,降低成本,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其背后更体现了广汽层面在收权,即对外方(郑杰代表外方)单签制的否定,这或许也是导致郑杰离开的直接原因。
在广汽菲克成立之初,基于保证品牌调性与情怀的考虑,广汽菲克选择了当时独一无二的合资公司单签制管理体系,由郑杰代表的外方在销售公司层面全权管理品牌与市场营销,中方则退居由原广汽菲亚特长沙工厂为雏形的广汽菲克汽车有限公司,与外方一起负责生产。
起初,在全新自由光的带领下,Jeep引领了入门级中型SUV市场,加之自由侠在小型SUV领域的助阵,广汽菲克在2016年取得了近18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60%,其中国产车型142216辆(可基本认定为Jeep品牌车型,菲亚特品牌车型可忽略),同比增长260%。
但这种趋势延续到2017年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在2017年紧凑型SUV——指南者国产,广汽菲克全年取得22万余辆,同比增长57%的成绩之后,Jeep品牌似乎在市场上找不到方向了,2018年全年才实现125181辆的销量,同比下降38.99%。
而且Jeep品牌的产品也似乎有着“包子屉,一屉顶一屉”的特点,即自由光在2016年高光时期月销可超万辆,但到了2017年指南者国产后,自由光的销量下去了,指南者变成了月销过万的销量担当(也只是个别月份),但到了2018年,Jeep品牌已经没有任何月销量可以过万的车型了,哪怕一个月。
接踵而来就是经销商与主机厂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在销量上升时期扩张的新经销商网络,在2018年8月份出现了78家广汽菲克经销商前往Jeep中国总部维权,索要建店补助、返利、销售款,甚至亏损全额补偿的事件。
其实这还是在市场不济(如SUV市场份额下滑)的环境下的老问题,主机厂盲目自信导致盲目扩张,并且缺乏风险意识,对经销商承诺了本身难以承担的条件,导致整体体系进入恶性循环,进而损害用户利益。
因此新的市场管理团队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经销商,对管理机制与商务政策进行调整,甚至可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收缩经销商阵线,或者对传统4S店模式进行拆分,目的就是可以让这些经销商可以活下去,这样才能服务好品牌用户。
当然Jeep也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如烧机油问题等。其实这也是老问题了,在2018年9月份就已被央视点过名了,虽然也召回了14万相关车型,但似乎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加之体系动荡,经销商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质量问题正在成为品牌口碑的毒药。
如何正视并解决好这些质量问题,成为新的管理团队成否重塑品牌的关键之一,也是稳定产品销量,不至于大起大落的关键之一。希望这次的“产销融合”能解决好此前公司内部“产销分离”所造成的人为沟通障碍与高成本,改善质量问题。
不过对于广汽菲克新团队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进行本土化的品牌塑造,这个问题也是老问题,但在外方主导销售时并没有解决好,只靠情怀过日子让Jeep品牌有些水土不服。
前菲克集团CEO马尔乔内就曾在2018年指出Jeep品牌在中国的问题,“Jeep在中国不知何故被视为一个异域品牌(美式越野),但公司更希望其成为一个‘城市品牌’。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Jeep可以在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高端品牌。”
如何打破“美式越野”定位向“城市化”定位转变的瓶颈,并通过体系建设支撑这一转变,现在落在了全新的管理团队肩上,而此时正遇难得的市场调整期,相信股东双方都会给新的管理团队时间,重新审视Jeep品牌在中国应该有的品牌形象(因为未来还将有电动化产品导入),这将成为该品牌未来更长时间发展的驱动力。
同时,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地位,也是摆在菲克集团面前的关键问题。此前在这方面,菲克集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如今连福特在中国都已开始着手本土研发,并建立独立于总部的强势话语权,那么菲克集团又将给予中国团队怎样的权利,并给予怎样的支持呢?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