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巨头沃特玛危机敲响了谁的警钟?
这两天,深圳沃特玛动力电池公司的“全员放假半年、开工不足、债务缠身”消息传遍网络。
为何一个公司经营危机能引起业内外如此关注?
因为沃特玛曾一度位居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第三名,竞争地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参见以下图表)。而新能源汽车又是我国及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沃特玛的危机自然让各界联想到这个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自2018年开始,沃特玛竞争态势和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 2018年1月,沃特玛跌出了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前十,1—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也没有沃特玛的身影
* 电芯生产线:深圳电池电芯生产线的开工率为4%,其它地区电芯生产线停工
* PACK生产线:深圳PACK生产线的开工率为24%,舒城PACK生产线的开工率为9%,其它地区PACK生产线停工
* 债务29亿元RMB
* 母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下跌
* 2018年7月1日起全体员工放假六个月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是生动的。
沃特玛经营危机不仅来自政府补贴退坡,更来自它选择了磷酸铁锂技术轨道,而这条轨道已被证明难成主流。2017年比亚迪被宁德时代超越,就是佐证。
沃特玛经营危机,应该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必须深刻冷静反思的里程碑,它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汽车动力技术轨道敲响了警钟。
技术轨道混沌期,过早下结论什么是未来的技术主导设计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左右技术的科学原理及技术模式本身还都没成熟或固定下来。就像手机产业一样,所有在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过渡期或争夺期过早确定技术路线的巨头,都分崩离析,比如摩托罗拉、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索尼、松下等等。
今天,就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样,汽车动力技术轨道正处在空前的混沌期。但所不同的是,前者仅仅是三条轨道之争:蒸汽机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而后者的轨道更加多元化。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只关注三条轨道: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三纵”),且连续两个五年计划将纯电动汽车为战略重点。本人无意否认这个战略,也绝非判断纯电动就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设计。
但唯上述三条轨道战略认知和选择是十分危险的,可能蕴藏着巨大危机和陷阱。
首先,看纯电动汽车。尽管国内专家经过大量计算和研究,认为它对于中国是可行的战略,并在政府的强力补贴下一举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但所谓的科学首先是质疑而不固执,特别在技术轨道混沌期,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更具颠覆性技术突然冒出来。
回顾历史,纯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汽车具有更早的历史。它肇始于1834年,美国人Thomas Davenport制造了首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文森发明了第一辆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它使用的是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后来由于内燃机的优越性及石油的广泛开采,使其战胜了纯电动汽车。1955年,最后一个纯电动汽车企业关门歇业。
为什么早于内燃机32年诞生的纯电动汽车没有成为主导技术?为什么拥有深厚物理和化学基础的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把纯电动汽车上升为举国的战略重点?难道一个多世纪西方人不知道它清洁吗?这应该成为今天中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认真和反复追问的命题!
产业技术突破根本来自科学端的突破,但动力电池所涉及的电化学近184年来始终没有实现科学原理的突破,电动汽车的痛点或里程焦虑——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就是拥有雄厚的科学能力和经济实力的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将纯电动汽车作为举国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今日辉煌是“补贴下的盛宴和图景”而不一定是“美景”(我希望是美景),是补贴刺激下的规模扩大导致的电池成本下降。然而,这个下降是工程层面的下降,而不是科学层面的下降,它有着巨大的极限。
而一个产业能够实现颠覆必须在科学原理、技术模式和产业生态布局等三个层面同时突破才能实现,比如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模拟电视到智能电视。
此外,中国连续两个五年计划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战略重点,但现在似乎被国外燃料电池汽车的风生水起所动摇。自去年以来,坚持混动和纯电动的原科技部部长开始强调氢燃料动力的意义。中国总理5月11日考察丰田、细观世界首款量产燃料电池汽车(FCV)Mirai,将各界关注FCV的热情和理性推向了新的高度!似乎开始念起中国曾经将FCV设为战略重点的计划岁月!
中国唯混动、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条轨道的战略认知和选择是十分危险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三者之外,可能还有更加颠覆性的技术轨道,而且西方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实验和产业化,比如铝空气电池汽车。如果中国忽略了对这些技术的研究,一旦它们在技术和商业上实现了突破,那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产业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铝空气电池的研究和商业化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所关联的各界敲响了实实在在的警钟。
2014年6月4美铝加拿大公司和以色列Phinergy公司在蒙特利尔向大众展示了一种具有超级续航能力的电池技术。一辆电动汽车连续驰骋19个小时,持续行驶1,800公里全程无需停车充电;100公斤重的铝空气电池,最大续航3,000公里,只需每月加注清水。通常在一年左右达到使用极限后,到服务站更换充满电的铝电池即可。
2014年6月,发明企业开始与魁北克省商议生产协议,争取使这种零排放汽车能够早日投入试运行。铝空电池汽车如果能够商业化,比现有电动车将拥有明显优势。
首先是续航里程较长,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超过500公斤,最多613公里;丰田和本田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分别是500公里和700公司。其次是,也是零排放但需要重新建设充电站或加氢站,这是对主流技术路线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完全颠覆。
铝空气电池是一种金属空气电池,作为非充电电池,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问世,并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由于铝空气电池在放电过程中阳极腐蚀会产生氢,这不仅会导致阳极材料的过度消耗,而且还会增加电池内部的电学损耗,因而严重阻碍了铝空气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Phinergy公司方面表示,已开发出一种金属铝阳极专有生产工艺,该工艺可以提高金属铝的能量利用,并降低不必要的化学反应能量消耗。
科学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永远是个未知,很多科学和技术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然实现突破的。特别地,主导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和政策的专家决不能因为它们现阶段存在突破的根本障碍而武断其没有前景。
在新旧技术转换的动荡期或混沌期,能否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成为一国产业和企业兴衰成败的分水岭,天堂与地狱的岔路口。
如果方向选择错误,即便资源再充沛、能力再强大,也将消失在茫茫的商海中。诸多卓越的在位者甚至行业领导者,在这个时空的节点下猝然倒下。诸多后来者,则在新旧技术交替关键时期,抓住机会窗口,成功颠覆或赶超了在位者,如苹果公司和特斯拉。
因此,今天中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首要能力是战略远见能力,准确把握汽车产业技术轨道的变迁方向和路径。特别要把握两点:
第一,颠覆性技术初期都是不成熟不完美的,以成熟的技术看待颠覆性技术(如铝空气电池)是最致命的!
第二,今天汽车动力技术轨道多元化需要战略多元性,唯纯电动和FCV而忽略其他轨道技术也是致命的!
把握上述两点的前提是:新能源汽车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不自大不固执,而以科学的质疑和严谨精神,面对汽车动力技术轨道的混沌期,多元化关注、研究和投入,以能够让中国走在未来真正的主导技术轨道上。否则,目前就确定哪条轨道是主导将使我们深陷未来的危机中,错过技术颠覆时代为中国提供的创新和竞争的绝佳机会窗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否,今日汽车动力的多技术轨道就是汹涌的春潮?在这个汹涌的浪潮下,被荡涤的一定不止沃特玛!
是否,今日铝空气电池等非主流技术就是初春的野渡之舟,在静等群芳落尽后的踏春人操桨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