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也要造车,新势力跨行业造车有钱就能为所以为?
近日,恒大集团宣布了一项震惊全行业的计划――恒大集团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之一。在此之前,恒大集团就曾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的造车计划中,然后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的联姻流产。而后,恒大开始着手于打造属于自家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
实际上恒大集团跨行业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此之前,五粮液、银隆等原本和汽车制造业八竿子打不着的相关企业都早已涉水新能源汽车制造。不少行业外界人士都觉得这些企业跨行业造车很厉害,很有出息。可车行哥却觉得汽车制造业这一拥有机械魅力和神圣光环的行业如今也太随便了。被各种各样的资本插足还不算完,如今连酿酒和盖房子的企业都要凑个热闹。
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资金才能运转的重工业、需要几百家配套企业紧密配合才能让成品落地的汽车工业、融入了几代人心血、智慧和经验的机械制造业,凭着几位财大气粗,从事着不相干行业的大佬们一声令下,就可以百丈高楼平地起吗?什么时候开始,造汽车和造自行车一样变得像打个响指那样简单?这一切不仅车行哥不愿看到,相信很多行业内人士也都不愿看到。
“砸钱就能砸出好车”绝对是原罪
自打中国有钱人越来越多后,大家盯市面上的“好项目”都盯红了眼。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打车软件等项目,在资本过热的今天无不被人追捧,一两年的时间就能成长为行业“独角兽”。每个希望通过投资初创企业分一杯羹的人在房地产和股市无望后,都开始追逐“投资人”这一玩儿法,并且在一开始,不少人的确赚到了钱。
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有个共性——初创点子好、项目一窝蜂上、同质化严重、竞争你死我活。中国人多,企业也就多,大家为了竞争只能拼服务拼价格,谁熬到了最后谁就是赢家,谁就能最终长期收割用户的存款。因此,背后金主往往会看准一个项目后疯狂砸钱,把同行砸死后自己就成了“独角兽”,也就是行业垄断者。当时候自己手握定价权,想赚钱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这个思维特别狠对吧?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头。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新兴的互联网巨头哪个不是如此?很不幸,这样的现状被太多人宣传成了“有本事”和“目标”。当这个价值观逐渐在资本界形成后,“赚快钱”就成了它们唯一的目标。哪里有风口、哪里有好项目、哪里是下个可能的行业热点,热钱就追逐到哪里。一句话——站在热钱的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更不幸的是,这样的思维还是攻入了踏踏实实搞生产的汽车工业。从2016年开始,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就像曾经的“小黄车”们一样,如雨后春笋突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汽车品牌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在新品牌纷纷诞生的背后,资本的影子随处可见,融了A轮融B轮,一直融资到F轮、到IPO、再到上市。这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把股份推到公开市场,投资客们的钱就能顺利收回。
当然,空口无凭,靠着一张嘴就把一个新品牌撑到上市显然有点不可能。因此它们需要造车,需要造出来一批可以交付可以开上路的车。怎么办?投资砸钱呀。这是投资方的思维,更是品牌方的思维。但汽车工业是一门综合、复杂、需要经验技术积累的重工业。虽说汽车工业不要求企业像高铁、航空航天那样具备太高的科技水平,但汽车工业至今仍讲究技术、讲究工艺、讲究专业能力。
因此,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妄图用“万能砸钱法”造新车的思路,在今天仍然不可行。你花钱可以请来全球著名设计师、买来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匹配到由全球一级供货商提供的高质量配件。但整车结构设计、装配质量、全供应链整合、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仅仅靠钱却实现不了。它们都需要传统厂家花费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更别说品牌的受认可程度了,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品牌谁买呀?
跨行业蔚然成风,造车真不是儿戏!
就像我们不相信比亚迪的白酒能好喝、不相信吉利能盖出坚固结实的楼房、不相信奇瑞可以把空调电冰箱搞得全球知名一样,这些跨行业造车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认为造车就和酿酒、盖房子、造家电一样简单。汽车系统本身复杂的工程量,需要多个研发部门夜以继日奋战一年多才能把各类需求转化为零配件并勉强整合到位。而后的静态、动态环境下调校更是没有技术和经验就完全搞不定。跨行业者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有人说,比如银隆、比如恒大,它们都持传统车企难以拿出的重金购买了几乎整个供应链中的优势厂家,拿钱把整套资源都安排到位,这不就行了吗?我们就以银隆为例吧,2016年12月,董明珠自掏腰包,再加上王健林等人的支持斥资30亿入资了珠海银隆汽车。2017年,珠海银隆的新能源客车销量为3353辆,比2016年的的5285辆大幅下滑。
由于订单不足,银隆生产的新能源客车已经在多个园区形成了大量库存,员工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董明珠上位以来,没人怀疑在这位铁娘子带领下的公司执行力。先进行疯狂的产能军备扩张,然后力推销售人员和销售渠道打硬仗。这是我国空调行业当年成功制胜的法宝,也可以说是白电行业成功的法宝,如法炮制到了珠海银隆身上,为什么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在原行业中得意惯了后,自己的定式思维难免会带入现在的行业。董小姐的银隆,自信地认为自己造出来的车通过销售团队的努力就能卖出去;董小姐的银隆,不下力克服三元锂电池的技术难关,反而转向更方便生产但技术含量一般的钛酸锂电池;董小姐的银隆,天真地想把格力的成功复制到汽车制造业上。虽然董小姐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董小姐的银隆现在内部危机重重,想缓过来劲儿怕是太难。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五粮液造的车哪位想来了解一下?五粮液造车的野心从2003年就开始显现。其集团公开的态度是:汽车产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