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到手就贬值,为什么我们都义无反顾去买车?只有没车的人才懂
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悬念的购物体验,买车就是一个贬值的过程,可能很多时候,买房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且绝大多数,买房的投资收益会很高,风险很小,但是几乎所有买车的人都明白,新车只要开出4S店,就一定会贬值,只不过不同的车型贬值速度不一样而已。就连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也说,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真的不建议你们买车,这将是你们人生中最差的投资。那么问题来了,不管是是专业意见,还是大众心理,大家都知道买车是贬值行为,为什么那么多人只要有钱就抢着买车?
我们必须提及一点,当前的环境下,购买汽车已经不是一种投资行为,而是一种刚需,所以李开复先生的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汽车变成了一种最基本的代步工具,这和多年之前的乘坐公交车、地铁的实际意义上是一样的。很明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追求更高的通行效率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所以买车便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刚需,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买车就像买牙膏,明知道越用价值越低,最后可能什么也不剩,但这便是刚需的意义。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的存在可能更多的拓宽了人们的出行半径,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当下也有了新的诠释,可能在没有车的时候,大家的出行以公交、地铁、大巴车、火车、飞机这些公共交通方式中的某几个为主,但是这些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弊端是点对点和确定性,所以不管如何,相对来说,出行范围都是相对狭窄的。但是有了汽车之后,可能很多人会选择周末出游,短途自驾,在空闲的时候,可以来一次长途旅行,汽车所能到的地方和体现驾驶员方向意图的能力,显然会更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出行的半径,那么这些方面带来的体验提升,显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人们对于汽车入手一定贬值的担忧,因此买车的行为习惯中,一般会考虑保值率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升值,这种考虑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拥有自己的车,在很多特定的场景和情况下是能发挥特定的作用的,我们常常会讲到过去的故事,比如在2016年那个滂沱大雨的夜晚,我们站在十字街头,大雨淋头,但是却打不到一辆车,自此之后,发誓穷死也要买台车,就为下雨回家,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当然有车以后,其实对于家人的小孩的意义可能更大,小编有早晨跑步的习惯,尤其是冬天,很多女性和小孩要冒着刺骨的寒风去上班、上学,其实看上去真的有些不忍,但是对于很多有车人士来说,自己开着车,送孩子去学校,然后自己开车去上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相比于让家人少受一点罪,新车一定会贬值,或者说这种确定性还是问题吗?
中国人讲究面子,其实购车就是一个自然而然提升面子的方式,当然我们未必认同这种方式,但是事实上却是存在的,很多人买车就是为了面子,可能本身上下班距离很短,平常也不出门,但是就是要有辆车,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不丢人,那么既然已经能用车去顾全自己的面子和身份了,那么本质上来讲,新车一定贬值就不是个事儿。
总而言之,买车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在没有更加便捷、友好的出行方式出现之前,我们很难说买车是一种投资行为,因为如果按照投资行为来看的话,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悬念的失败案例,但是购买汽车带给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活动半径的扩大,是足以抵消贬值确定性的,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