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复出在即,与生俱来的风险依旧存在,原谅还是抵制?
11月8日,我们报道了《滴滴顺风车下线400多天,刚刚“复出”,就把女乘客全得罪光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友纷纷留言,发表了对滴滴顺风车的看法。
纵览近千条留言,其实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滴滴顺风车在2018年相继发生的两起恶性案件,自此很多人谈“顺风车”色变。然而很多人觉得滴滴顺风车有点“冤”,是“真实惠、真方便”,可能是“树大招风”,希望滴滴顺风车尽快恢复运营。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顺风车?如何界定平台、车主和乘客的责任关系?其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依法合规与安全责任又如何平衡?
最受欢迎的网约车业务
作为共享经济模式在出行领域的探索,顺风车的初衷是匹配顺路的车主和乘客,让出行更快捷、更舒适、更划算,因而一经推出便深受欢迎。调查显示,85.5%的乘客在价格实惠、时间可控的前提下,更愿意打顺风车,甚至有些用户图的就是便宜,可以等一个小时约一辆车。
2015年6月1日,滴滴顺风车上线。次月,其日高峰订单突破233万。随后,越来越多的车主和乘客加入了顺风车的队伍,并从中受益。截至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日均订单200万单。
2016年,滴滴顺风车首次加入春运,输送百万人合乘返乡或返程,曾获多方赞许。两年后,在2018年春运中,这一数据达到3067万。
笔者也曾接过春运跨城顺风车,上门接到乘客后,将乘客直接送达老家,省去了抢火车票、挤公交车、抢大巴车票或打车到家的诸多辛劳。因此,顺风车的跨城业务实际上非常受欢迎。
毋庸置疑,顺风车有效推动了出行行业的发展,对提高资源的利用,解决出行困难,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具有积极意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鼓励并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的政策导向。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滴滴顺风车的经营理念及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其快速扩张的速度。在安全事件反复发生后,滴滴顺风车无限期下线整改。但随后的十一、春节等出行高峰,很多人感到了极大的不便,开始怀念滴滴顺风车的便利。而且,出租车更加紧俏,黑车也“死灰复燃”。
不可否认,网约车已成为时代的刚需,顺风车的需求依旧旺盛。但笔者以为,目前顺风车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即便是滴滴顺风车“痛定思痛”,全力以赴进行安全整改,但顺风车模式存在着天然的“风险“无法彻底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是网约车,特别是顺风车,与政府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一直以来,政府的定位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故而政府自身利益将成为影响其一定行为的做出、某项政策的出台的重要因素。在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不一致时,政府更易于作出向自身利益倾斜的政策或制定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在出行行业,尤其是短途交通,如公交、地铁、出租车,此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利益格局,政府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其扮演的角色不仅仅管理者,还是获益者。“份子钱”、出租车经营使用费就是出租车领域的典型表现。
然而,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出行市场供给大幅增加,让出行价格趋于便宜,使得出租车的优势荡然无存,也让政府实行特许经营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政府直接收益受损,并影响跨城客运公司的经营,进一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制约土地出让金。
而且,随着网约车规模的扩大,政府还要对网约车承担管理职责,将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网约车,特别是顺风车,与政府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始终无法消除。
其二是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仍待完善。
客观地说,有生产就会有事故,有事故就会有伤亡,依法合规经营以及技术创新都不能绝对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但是,依法合规经营却是平台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防范经营风险的根本前提,其重要度不言而喻。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顺风车的发展,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成熟,相关行政规章制度也尚未健全,顺风车平台运营仍不规范,多数按照“家法”来执行,缺乏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其安全门槛及进行惩戒。
总体而言,顺风车行业缺乏统一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将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顺风车市场还远未成熟。
其三是安全风险无法彻底避免。
坦率的讲,顺风车做到100%安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安全性必定低于出租车、快车和专车。
顺风车在市内运营实际上风险相对可控,比如从二环拉到三环,从东城拉到南城,它的安全风险和出租车差不多。但顺风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中跨城,在两个城市之间的空旷空间,且较长时间共处车内时,安全风险便呈指数级增长。
就目前的安全现状而言,跨城的风险仍然无解。长途、陌生人、有限空间,不可控的风险无法彻底规避。
另外,出租车、快车等基本由系统随机派单,禁止司机挑选乘客,过程全程监控。而顺风车本身具有随机性,很容易出现实际出发时间与订单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原本订单是下午5点出发,4点司机打电话来说5点高架堵车,提前一点出发可以么?这就导致过程监控的难度剧增。
更为危险的是,司乘双方非常容易达成私下交易,取消订单绕过平台,节约一定的平台服务费,进而出现更不可控的风险。而在平台眼里,这笔订单已经不复存在,是不会再进行监控的。
最后,不得不说,顺风车模式下,车主和乘客的“死结”永远无法解开。
出租车、快车、专车等都是营运车辆,以盈利为目的,在B2C的模式下,其价格和监管体系也足以支撑其合规安全成本,可以做到严苛的车主审查,高频的身份校核,全程录音、录像以及全天候GPS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