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汽车市场权力更迭: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合资求援中国大脑”

来源:汽车通讯社
14:51

1983年4月11日,在上海安亭,第一辆组装的桑塔纳缓缓驶下生产线。在中国工程师略显生疏的操作下,德国人用精密图纸与复杂的零部件,换走了东方沉睡的庞大市场。

之后,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诞生,德系车、日系车、美系车、欧系车、韩系车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启蒙年代正式开启。在多年的合资垄断下,消费者默默达成了一个共识,合资的车型、合资的技术就是最好的。

然而,四十余年过去,中国汽车产业的“以市场换技术”已经成为过去。

就在7月15日,宝马宣布与中国科技企业Momenta合作,将联合开发面向中国汽车市场的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这不是孤例。奔驰、奥迪也早已躬身入局,除了BBA外,东风日产、凯迪拉克、本田中国、一汽丰田……这些曾经代表汽车工业金字塔尖、以技术护城河自傲的品牌,竟在短短数年间,整齐划一地集结于中国智驾企业的怀抱。

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合资品牌技术求援中国智驾企业”这一过程中,一场没有硝烟,却决定生死存亡的权力更迭已经悄然开始。

巨头光环失色:销量失速与智驾短板下的“技术求援”

在宣布合作时,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宝马独有的产品理念、智能驾驶之道正在与中国卓越的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为中国用户打造拥有宝马DNA和中国智能的纯粹驾趣。”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正是宝马的不足之处,仔细分析后便会发现,宝马的优势是驾驶乐趣,而中国企业拥有卓越的数字科技正是他们缺失的东西。

所以“为中国用户打造拥有宝马DNA和中国智能的纯粹驾趣”这句话,翻译成商业世界的残酷真相,其潜台词就是:“我们搞不定智能化,只能靠你们帮忙。”

这绝非危言耸听,冰冷的数据才是最无情的处刑书,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中国的销量仅为317862辆,虽然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但销量却同比下滑了15.5%,降幅也达到了宝马全球各市场之最。

除了宝马之外,奔驰的日子也不好过,在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29.32万辆,同比下滑14%。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搭载成熟高阶智驾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如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等,其销量处于增长趋势中,这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进行的“技术大审判”。

毕竟智能驾驶辅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硬性需求,根据地平线机器人招股书,2023年到2030年,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8.1%,预计到2027年,将有一半的智能汽车搭载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预计到2030年,这一占比将会超过80%。

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通常只会搭载到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上,而到了2025年年初,比亚迪、长安等企业率先喊出了智驾辅助平权的口号,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已经逐渐成为10万元级别车型的标配。

过去我们买车,更多的是考虑好不好开、省不省油,而现在许多人买车,需求已经变成了智能化水平如何?带不带智能驾驶辅助?座舱体验怎么样?

由此可见,如果再不像中国智驾企业求援,恐怕这些传统合资引以为傲的驾驶乐趣招牌,就要变成博物馆里面的老古董了。

AI大模型的马路情商:复杂路况铸就智驾护城河

那么,中国智驾企业的优势在哪?为什么会成为车企们争相拥抱的对象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先天优势上,长久以来,外界常将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视为“短板”与“混乱之源”。

这实在是一种误读,这片被诟病的“混乱”,恰恰是中国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崛起的“护城河”之一。

因为混乱的路况,是训练AI大模型的最高效、最残酷的教练,也是考验AI大模型可靠性的实战沙盘。

比如许多车主都害怕的“鬼探头”场景,一个行人、或者电动车突然窜出,人类根本无法反应过来,但是系统却能迅速识别,并紧急制动,避免事故。这种场景,在老城区,你甚至能一天碰见好几次。

再比如加塞博弈,在早高峰、晚高峰时间,加塞几乎是一种常态,我们靠经验、眼神与加塞的车辆博弈,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海量的加塞场景,让智能驾驶辅助大模型有了先天的教案,可以学习不同车型、不同司机风格、不同车辆行驶状态、不同处理方式,并根据此做出“让”与“不让”或者“加”与“不加”的决定,提升我们的出行效率。

以上基于海量复杂博弈训练出的“马路情商”,是受限于海外研发中心、数据跨境、冗长的内部流程的海外品牌难以企及的。例如特斯拉引以为傲的FSD,虽然特斯拉在上海有数据中心,但其核心的超算集群却布局在北美。

所以说,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是扎根中国,在华建立大规模的本土研发团队和数据中心,要么就是深度绑定如Momenta、华为、地平线等本土伙伴,通过合作获取其基于中国数据训练的模型能力。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宝马、奔驰、奥迪、丰田、本田、日产等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条路,在智能化赛道的长跑中,自主品牌已经率先冲出跑道,对于起步较慢的合资品牌而言,这已经是效率最高、风险相对可控的选择。

由此可见,传统巨头们不是不想,而是没得选,毕竟当海外工程师还在为通行规则编写确定性代码时,自主科技企业的AI大模型已在中国某个城市早高峰的“地狱级”加塞混战中,完成了百万次动态博弈的实战淬炼。

这根本不是研发速度的快慢,而是战场经验的代差。

以时间换空间:巨头妥协与中国智驾的双赢棋局

在传统巨头们的求援过程中,也绝非单纯的技术合作这么简单,而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豪赌。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在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1.1万辆,同比增长29.7%,渗透率为53.3%。

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依然有占了接近半壁江山的燃油车用户,市场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燃油、纯电、插混、增程并存的结构。

而对于传统巨头而言,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口碑依然无法逾越,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可以最直观带来两个优势。

一方面是将传统燃油车赋予更智能的“灵魂”,凭借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光环,继续满足智能汽车时代下的燃油用户需求,稳住销量基本盘,避免在智能化浪潮中被中国新势力彻底掀翻。

另一方面则是加速新能源汽车转型,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共研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吸引更多中国用户,并在合作中学习、消化、吸收中国智驾的技术精髓、开发流程和数据利用方法,加速自身软件团队建设和能力转型。

而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科技企业也有了崛起的机会。

毕竟自主车企的数量是固定的,在中国智驾梯队中,除了行业公认领先、一家独大的华为,再除去小鹏、理想、蔚来等坚持智能驾驶辅助自研的企业,其实行业内没剩下太多的玩家,合资车企的求援,则让智能驾驶辅助市场实现了扩大。

以Momenta为例,相比华为的卖整合方案,Momenta更愿意配合车企做个性化的定制方案,并且在议价空间上也更有优势。

这也是诸如Momenta、文远知行等企业崛起的核心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就是,合资品牌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一场精明的妥协,最终目的是以“技术”的空间,换取在智能化时代里不被彻底淘汰的“时间”。

同时,此举也为中国科技企业扩大了市场份额,因此本质上是一场双赢的棋局。

尾声

四十余年,一个轮回,从“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合资,到“以技术争未来”的中外合作,汽车战争的本质,早已在智能化的加持下,超越了引擎的轰鸣。

当BBA开始向中国科技企业求援时,当德系豪华的名号需要中国大脑来加持其智能光环时,

外国品牌主导规则、定义一切的时代正在土崩瓦解。

而未来出行的蓝图,正被中国工程师们用驯服复杂路况的AI大模型,冷静地写进现实,它只是全球汽车产业王座更迭过程中,一个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开篇。

至于下一幕,究竟是海外传统巨头的智能化绝地反击?还是中国智能化力量的乘胜登顶?

对于未来的事,我们无法预知,答案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这片复杂、混乱的道路上,智能驾驶的下一颗巧克力,注定由中国科技企业这口大锅熬制。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