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中国车市正在补课!

来源:百姓评车
08-03 10:14

近日,一则吉利对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锰材料回收率超99%的消息引起业内关注。

据了解,废旧锂电池资源价值丰富,其中的正极材料金属(镍、钴、锰)、其他金属(铜、铝)和塑料均可实现再生利用,能够大幅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就说过,未来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将满足很大一部分的市场需求。

另外,欧洲对动力电池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此前,欧盟曾出台对电动汽车电池回收提出了新的规定,要求电池报废后必须运回生产国进行处理。这背后有设置电动汽车门槛、保护欧洲汽车工业的考虑。更现实的问题是,废旧电池确实污染环境。而欧洲目前处理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显然不是那么明显。

电动汽车电池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铅、镍、钴等。研究显示,一个重20克的智能手机电池,据悉可以污染1平方公里的土地几十年,更不用说庞大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

近年来,得益于新能源车市规模的增加,处在电池产业链末端的电池回收持续升温,正吸引大量企业入局。吉利是其中的一个,目前它形成了以主机厂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回收模式,正逐步健全"上游:电池回收+中游:修复、梯次利用与再生+下游:场景应用"的市场化电池回收机制,促进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生态链体系建设。

除了吉利,相关产业链的企业们也已经入局,比如有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天齐锂业等企业。在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现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如今差不多9年过去,至少33.1万车辆达到了使用年限。

如何规范处理废旧电池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市场规模巨大

据央视财经报道,到2022年底,中国已有51万辆新能源汽车报废,产生24.1万吨废旧动力电池。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的扩大,未来这一数字只会越来越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预测2025年中国电车将超过3000万辆,2030年将接近1亿,2035年突破2亿。

从电池生产方面来看,随着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跌至9万元/吨左右,电池市场也达到一个小高峰。2024年前6个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318.1GWh,累计同比增长26.6%;累计装车量203.3GWh,累计同比增长33.7%。欧阳明高说,电池出货量2025年预计达到1200GWh,产能将大幅过剩。

一般情况下,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为5-8年。以此测算,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达到116GWh,约78万吨。

废旧电池数量规模如此庞大,回收利用就显得非常迫切。

目前,国内电池回收赛道处在不断扩大、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据研究机构EVTank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搭建了一条相对完整的电池回收供应链。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回收产能已经增至330万吨/年。这是一个远远超过现有退役动力电池的数字。

也就是说,电池回收真正上量还需等待数年。

不规范回收乱象

随着新能源汽车回收进入规模化,电池回收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尽管未来行情看好,参与者也不少,但是电池规范回收是一个严重问题。

企查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14.19万家,但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有156家。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截止到2020年,我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约20万吨,据业内估算,白名单企业总回收量不足5万吨。

目前国内电池回收存在市场竞价回收的现象,而小作坊的运行、技术成本低,能给出更高的收购价,相较白名单企业竞争优势显著,退役电池也因此更多地流向了小作坊。

在这里,并不是说小工厂一定不好,其中不乏是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开设的,但是小工厂小作坊是存在竞争劣势的。比如专业的处理设备十分重要,可是小工厂往往不具备雄厚的资金采购,再加上电池回收技术和研发一样,很多事情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耗时耗力完成的,而小工厂却受制于规模以及薪酬方面的条件,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同时,小工厂还存在监管困难的情况。

正规回收流程包括电池的收集、拆解和资源化处理,这一过程需要企业具备湿法冶炼产能和高标准的环保设施,小作坊在这方面则没有“那么讲究”,甚至还毫无保护措施。

特别是电池拆解过程中,如果出现操作不当,这不仅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会造成生命财产安全。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渠道回收、拆解、市场价格等环节的管理规范。

可以预见的是,电池回收正在走向正规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像吉利这样的巨头参与进来,这对各方面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百姓评车

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电池回收必须要规范,因为未来的数量实在过于巨大,处理不好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海外来看,电池回收也势在必行,因为它具有巨大的正面意义。

所以,中国电池回收必须要重视起来,无论是电池巨头还是车企巨头,也必须要更深度参与进来,起到带头作用才行。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