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迎来春天?先打嘴仗,再看疗效!
何小鹏和余承东关于AEB的争论,这一段时间成为汽车媒体圈的热点话题。无论是何小鹏的“主动引战”,还是余承东的无情嘲讽,到各路汽车媒体的下场测试,网络键盘侠的疯狂战队,一直到昨天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说的那句“感谢老余”。
这场何小鹏引起,也由何小鹏结束的大论战总算是告一段落。不结束也不行了,流量收割了,热度也有了。而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要开始了,舞台空间要预留出来,给新的话题以预热。其实,大佬们精明着呢。
大佬之间的“战斗”结束了,背后反映出来的事实是,新能源汽车竞争极度内卷,各家品牌的注意力已经从此前的卷大电池、卷高压充电、卷大空间大彩电转移到了卷智能驾驶。注意啊,这里说的转移可不是说续航空间彩电不重要了,而是在此基础上,智能驾驶成了各家军备竞赛的新战场。
智能驾驶出现拐点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驾驶就是以前的自动驾驶,换汤不换药的说法。此前,受制于法律法规、技术研发以及落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的时候,还被要求加上“驾驶辅助”这样的字样,为的就是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今年以来,随着诸多利好因素的出现,比如政策层面,工信部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北京市也在积极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等项目;技术层面,AI大模型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载感知系统、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对于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的研发有望取得突破。落实在企业,功能更加丰富的L2级别智能驾驶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比如,仍然属于L2级别的城市NOA驾驶,可以满足车主在城市场景下的跟车、超车、变道、转弯与识别红绿灯等需求,然后自主抵达车主设置的目标地点。这和过去的自适应巡航有着本质的不同。
于是,NOA智能驾驶开始变得火热,并以超预期的速度在终端市场普及。当然各家的叫法有所不同,华为方面把它称之为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小鹏方面则是XNGP高阶智驾,特斯拉叫FSD,理想叫NOA,蔚来叫NOP,还有其他品牌都有各自的一套东西。
根据官方消息,截至10月7日,在2024款G9累计获得的1.5万辆定单中,标配小鹏XNGP高阶智驾的MAX版本占比超过80%;截至10月7日10时,在选择问界新M7五座MAX的消费者里面,选装ADS高阶智驾包的占到了70%,问界新M7六座MAX版车主中,选择ADS高阶包的比例为68%。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2023年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突破10%,2025年渗透率有望突破25%,目前市场处于蓝海阶段。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需求的增加,加上政策的放宽,技术研发的进步,都使得中国的智驾市场在2023年出现了重大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胜的法宝。
市场十分巨大
2023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谁要说自己没有降过价,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这种情况使得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都面临较大的降本压力,这也倒逼着智能驾驶也必须走上降本之路。要不,真是没人用啊。
智能驾驶降本有一个重大的利好因素,那就是降低了高精地图的依赖程度。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弱化高精地图、去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加速落地的有效途径,尤其是绘制高清地图费时费力,维护更新还非常慢,根本无法适应城市道路情况的频繁变化,所以"重感知 轻地图"的策略能够加速智能驾驶城区的高效落地。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轻地图的技术路线可以降低使用成本。车企的售价也必然随之降低。据毫末智行最新发布的产品显示,其中一款只需3000元级“极致性价比”的高速无图NOH,可以实现行泊一体智驾。而大疆此前发布的纯视觉解决方案达到了5000元级别,明显前者更便宜。将来,无论是付费订阅还是一次性购买,都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也正是因为如此,智能驾驶NOA已经有向中低端车型下沉的趋势,20万以内的车型已经在搭载。比如荣威RX5旗舰智驾版和吉利博越L的旗舰车型,都搭载了智能导航辅助系统,前者售价15.59万元,后者售价15.37万元。实际上路表现未知,但毕竟是在这样的价位上搭载了,也说明了市场的趋势。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随着搭载NOA智能驾驶的车型来到15万左右的价格区间,预计2025年NOA搭载量将突破400万辆,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00亿元。
看到了吧,大佬们打嘴架只是表面,实则背后巨大的市场才是他们的目标。
说回眼前,目前市面上的AEB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参差不齐,在安全性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未来的优化空间巨大。提升体验是对的,何小鹏这么说没有毛病。至于说“友商造假”,故意引战那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提升体验,这里面可以优化的东西太多了,比如AEB触发机制是什么?触发条件又是什么?频繁触发算不算误触发,比如90公里/小时的高速触发是否应该支持?这些都涉及到消费者的体验问题,甚至还会因此出现新的危险,比如90公里/小时的速度触发AEB,会不会影响后车的安全行驶。
另外,AEB在测试场地的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路况也能同样达标。前方障碍物静止与否,移动速度快慢,大小形状以及障碍物出现的角度和位置,这些情况都是测试场地中无法出现的。还有不同车企在软硬件配置和设计逻辑上的差异性,都导致各家AEB的体验是不同的。
但不论是哪种体验,车企都有责任都必须提醒消费者,安全驾驶,不能只靠AEB!
百姓评车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最好是能保持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家都在拼研发、拼产品,只有这样,体验才能得到优化,产品才能物有所值。
智能驾驶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成本下降、消费者认可、大佬吵架之后,智能驾驶迎来的不仅是拐点,还可能是全面爆发。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现在打嘴仗还能体面收场,未来就是真刀真枪的PK,拼的就是你死我活。
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