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统筹共享电池业务,实为李书福之子暗中布局新能源市场
吉利的接班人李书福之子李星星一直很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位80后的吉利少东家,目前拥有吉利集团的9%公司股权,正在帮助吉利在新能源方面一步一步前行。除了在吉利集团任职,李星星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洪桥资本的股东之一,当时其持股洪桥资本32%,由于没有参与洪桥的营运、不属于董事会成员,且他的名字仅以英文译音拼音字母的方式在年报中出现,而民间对他的了解也不多。这个身份直到2013年才正式被人们熟知,当年,李书福对洪桥集团发起一次金额为7亿元的可换股债券认购,以支持洪桥资本在海外的发展。
作为吉利参股并作为隐形大股东的公司,洪桥集团的定位是,“成为浙江吉利旗下不同品牌车型的动力电池主力供应商”。2018年年末,这一目标终于成为现实。12月10日晚,洪桥集团(08137.HK)发布公告,集团计划成立一间控股公司,统筹共享电池营运业务。集团将持有90%权益,而余下10%将作为对技术团队和营运团队的股权激励。
在吉利新能源战略攻城略地、业务渐趋稳定之时,对于洪桥集团而言,借助吉利汽车乃至沃尔沃的合作关系打开知名度才是其当前的主要工作。但由于新能源政策的瞬息万变,且国补逐年退坡,在此情况下,作为吉利“子公司”的洪桥集团开放共享电池业务也是必然之举。目前,飞速发展的吉利汽车已经站在了自主品牌第一的位置,新能源产品也在稳步推进,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随着新能源产能规模初现,其背后的电池配套业务,是否足以支撑吉利庞大的新能源帝国版图?以李书福的性格,他自然是要把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吉利究竟如何布局自己的动力电池?
洪桥集团从何而来?
早在2015年,吉利就率先公布了宏伟的新能源战略——“蓝色吉利行动”,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9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结合吉利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吉利要在两年后实现年销18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发展核心——“三电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动力电池几乎是新能源汽车和战略发展的核心因素。从工信部发布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吉利现有的几款新能源车型帝豪EV、帝豪PHEV、帝豪GSe,如行业主流选择那样,都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这也是大多数汽车厂家避不开的独角兽。
不难发现的是,虽然吉利目前以宁德时代电池为主,但吉利似乎还留有后手。今年6月中,一家名为洪桥集团的港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引发了业界关注。在其公告中,洪桥集团通报了旗下从事动力电池生产的浙江衡远新能源,与吉利集团的两份销售协议更改。第一份协议为衡远新能源向沃尔沃供货三元锂电池包,原本的两年供货期被延长至2018-2020年三年,2018年的供货金额上限从2.8亿元修改为1.78亿元。第二份协议为衡远新能源向吉利供货三元锂电池包,除原有供货期从两年延长至三年,2018年的供货金额上限从6亿变更为2.07亿元,2019年供货金额上限从9亿变为7.39亿元。
看上去,这似乎是吉利向其电芯供应商压了价,但因为合同期延长,交易涉及金额从18.1亿提升至26.04亿元。而洪桥集团旗下的浙江衡远新能源,实质上是归属于吉利的动力电池生产商。2013年,洪桥集团向吉利国际发行了总金额为7.4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至多可转换为20亿股。从转换之后的股份构成来看,吉利国际一跃成为洪桥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控股股东仍为洪桥资本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为42.96%。同时,李书福持有洪桥集团1.09%的股份,而李星星持有洪桥资本32%股本权益,而李书福控股的浙江吉利控股则全资持有吉利国际。换言之,李书福父子及吉利国际持有的洪桥集团股份,比表面数字要高。
吉利新能源业务将大幅提速
工信部于2018年5月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新国标”),并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了相应的配套政策,规范了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安全性能、车速上限、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相关事项,这些政策将加速推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由铅酸电池过渡到锂电池。而内地现时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约为2.5亿辆,2017年全年产销3,113万辆,其中约30% 为快递、外卖营运车辆。按新国标的要求,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无法满足一天的业务续航里程需求,因此产生了更换电池的巨大市场需求。
另外,由于电池技术本身的发展,使电池本身的寿命远大于电动自行车的寿命,同时一些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商正在开发直接更换电池以达到远距离续航的车型,这种车电分离的模式将催生换电服务及电池共享的庞大市场。因此洪桥集团董事方面认为,共享电池将成为一种新能源的营运模式,拥有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此集团计划成立一间控股公司,该控股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布局和需要不时在中国内地各城市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进行新业务活动。
共享电池营运业务计划首先在电动自行车营运车辆领域展开,包括开发统一标准的锂电池、布局安全方便的换电柜、App、直营和加盟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等。待电动汽车的车电分离车型推出市场后,进而逐步切入电动汽车的换电市场,最终发展成为在互联网技术支援下的共享新能源动力电池营运商。显然,当上汽、东风、长安等车企试图通过合资来绑定与动力电池厂商的供货关系时,吉利正在独立掌握动力电池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吉利急于借洪桥集团推行换电模式把关于电池的各个环节都抓在手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前的承诺——2015年,吉利提出“蓝色吉利出行”战略,计划在2020年产销200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90%,在所有新能源车型中,混动车型要占比65%,纯电车型占比35%。而洪桥集团也不是吉利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唯一布局,2016年吉利入股钱江摩托,并成为其控股股东。今年7月,吉利商用车公司向钱江摩托子公司钱江锂电采购动力电池系统,预计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此前吉利汽车还与科力远合作推出混合动力产品,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也将推出。随着吉利对新能源车产业上游的布局越来越深入,试图通过自成体系的闭环或许真能够保障届时完成或者尽可能接近这一目标。
据洪桥集团此前的公告,其也正在推动帝豪EC7、吉利远程商务车以及伦敦电动车等车型的匹配检测,洪桥集团的发力才刚刚开始,而吉利的新能源车业务则有望大踏步前进。正如此前通过买买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吉利汽车集团一样,吉利的新能源车帝国版图,已经从开放共享电池业务的举动上初见雏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