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新能源汽车的紧箍咒一直没停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将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主要信息涉及到五点,现整理如下:
--产品质量安全排查,企业应对动力电池系统、关键电子控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人机 / 车交互)以及极端天气和特殊工况的质量安全进行排查;
--运行监测安全排查,企业应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状态进行排查,特别是如货车、网约车等使用强度较高的营运车辆;
--售后服务安全排查,企业不仅要排查自身产品情况,还有供应商管理、服务和协同情况以及用户反馈集中地问题;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同一车型出现3起及以上起火燃烧事故的,企业应制定相关车型安全隐患排查计划,落实处置措施;
--安全体系建设情况自查,汽车企业必须应排查新能源汽车产品接入本企业监测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情况,做到“应接尽接”,及时排查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状态。同时,要对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事故调查及时上报至“新能源汽车事故上报平台”,主动开展事故调查。其中提到,发生起火燃烧事故后,企业应在24小时内(如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12小时内)完成事故基本信息上报,5日内完成事故详细信息上报,15日内上传事故全面分析技术报告。
此外,《通知》要求,各汽车企业需在8月31日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填写《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统计表》,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安全隐患排查的组织情况、实施情况、运营主体配合情况、存在风险及问题处理情况等内容进行如实报送。
相关措施接连不断
此前,工信部也曾公布过类似的规定。2015年和2019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大概内容都是针对新能源车型的自燃起火事故要求做详尽的调查报告。此外,工信部和有关部门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次的通知,工信部在细节上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来说,汽车行业在这几年的迅猛发展超出了相关部门的的预期。此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为在2025年达到25%。实际上,据乘联会2022年1至11月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渗透率达27.4%,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5%的目标。
可以这样认为,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着超乎预期的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问题也随之爆发,我们应当看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安全问题的防范工作在逐步完善。
所以,我们会看到工信部连续多年发布《通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管理永远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发现是什么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有了工信部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各种“红线”,威马、天际、恒驰、爱驰等国内新能源车企因为陷入各自的产品负面风波,一直都处于舆论焦点,企业经营上也十分惨淡,处于崩盘的边缘,这也给其他品牌提了醒,产品红线问题碰不得。
工信部此次发布的《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对新能源汽车品牌又将是一轮梳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应当给予有关部门一定的耐心。
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迅猛提升。2022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378.6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达到28.3%以上。
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增加,随之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2全年共实施新能源汽车涉及车辆121.2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27.0%,同比增长31.5%。从缺陷线索看,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收到消费者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4300例,反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的41.9%。
到了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型累计召回超过122万辆,远超去年同期的31余万辆,占比在整体汽车召回数量近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召回数量达111万辆,占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召回九成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召回大户。
百姓评车
汽车行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所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也正是因为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会被屡屡提起。有了相关部门的强力干预,可以加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优胜劣汰,淘汰掉那些没有能力的企业,对消费者也是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