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汽车要突破百万,必须先解决这三个问题!
今年,最让汽车车企和汽车媒体们关注的依旧是新能源问题。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条必由之路。“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充电基础设施需政策扶持”、“建设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体系”等新能源痛点及热点内容也再次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77.7万辆,同比增长53.3%。随着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全新增长极。2018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能转换年”。除了要面对技术待突破、充电设施不完善、消费者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推广新能源车同样有很多紧迫工作要做。而在2018年,随着政策的扶持及行业的发展,有哪些新能源汽车“痛点”急需解决呢?
充电基础设施需政策扶持
截至到2017年年底,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4万个。这跟我国提出2020年新增480万个充电桩,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充电桩问题除了整体数量上供给不足外,新能源汽车充电目前还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充电设施平台目前尚未实现互联互通,而且在充电设施的运营、维护上管理不足。平台方面,目前国内充电设施平台及App高达十几个,并没有统一查桩、用桩、支付的平台,往往车主下载多个充电App仍未能解决充电焦虑问题。
二是私人充电桩安装有障碍,物业单位对小区内的消防安全、公共资源占用、收益情况等问题存在较多考虑,部分物业以安全、无政策文件等为理由不同意安装,或以充电桩安装向车主收取昂贵的安装费用,降低了私人对电动汽车的满意度。
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遇到的阻力和问题,行业有关专家给出了四条建议:1、规划和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蓝图;2、设立专门的协调办公机构,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充电设施建设;3、加快充电运营服务费用规范化及后台结算系统联通;4、对充换电给予包括场地报批、资金等政策支持。
电池技术规范及普及换电模式
放眼新能源汽车全行业,有的企业在匆忙的发布新能源车型,有的则在购买低速电动车企业。但产出的高质量新能源汽车产品却不多,质量低劣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不仅会侵害消费者的利益,更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以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电池为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的自主品牌车企,除了比亚迪自主生产电池,北汽新能源与韩国合资生产电池以以外,大部分企业还是采购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供应的电池。因为电池品质、性能等原因,多数车企更倾向选择外资电池供应商。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外资电池企业正在呈现出垄断之势,所以,电池技术必须规范化,才能不落后国外车企甚至是超越。
韩国电池企业竞争力很强,除了其自身努力之外,韩国国家战略更是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而国家战略、政策支持,正是中国电池厂家最缺的。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核心部件的企业,正是在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政策上的约束等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给予电池产业充分的支持,并引导电池产业进行兼并重组,结束国内电池产业“小、散、乱”的格局,形成几家规范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电池企业,弥补我们在电池核心技术上落后的窘境。
充电,不仅是国内大多数新能源企业采取的主流方式,也是大多数系能源车主对充电方式的认知。但近几年来,换电站的方式也正在成为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充电桩是以直流充电的方式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而换电站则是以直接更换整块电池的方式来进行续航。
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性,续航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困扰,而近几年新兴起来的换电模式,相比起充电桩,在时间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传统充电桩快充需要至少30分钟以上、慢充则需要4小时以上,而换电站则最快3-5分钟更换电池,完成车辆的续航。在电池寿命和土地利用率上,换电站模式的充换电模式也能够进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所以,这种相比充电桩续航省时省力的换电模式也应该得到大力的发展。
建设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体系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按照新能源车电池5-8年的使用年限来算,已有部分新能源车面临电池回收的问题,而这项问题在未来会越来越大。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2018年-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2025年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动力电池回收处置问题将会越来越棘手。
受制于电池构造复杂、缺乏统一标准、拆解回收工艺复杂、回收成本高、未形成产业化经营以及政府监管等多重因素,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进入拆解程序的新能源车电池不足1万吨,80%以上的回收电池滞留在了车企,潜藏着环境、安全双风险,不利于钴资源产业链形成闭环。
新能源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生利用是动力电池回收的三个关键环节。其中,前两个环节发展较为薄弱,加强管理可以大幅推动整个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健康发展。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就建议设置与传统汽车回收资质分离的新能源汽车回收资质。同时,设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企业技术准入门槛。
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动力蓄电池的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的标准化作出系统梳理和规定,让动力蓄电池实现编码制度及可追溯体系。在构建管理体系方面,要构建规模化、高效化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通过押金制度和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废旧电池回收的意识。
通过研发动力蓄电池的自动化拆解设备,开发正、负极材料回收技术以及开展锂离子电池循环技术研究等手段,动力电池中的铜、铁、铝、石墨等材料的回收率能得到大幅提高。
结语:尽管新能源的发展道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传统能源汽车日渐式微,新能源汽车时代即将到来”的观点,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市场认可、消费者以及车企认可。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连续三年产销量全球第一,累积推广新能源汽车总量超过180万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充电设施的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