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ONE割韭菜到特斯拉门前被拉横幅,到底谁的错?
前有理想ONE降价停产被喷割韭菜,后有特斯拉因8000元优惠被拉横幅,最近几天汽车圈可是热闹非常。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今天刚提一辆车,第二天就降价万把块钱,这事儿搁谁头上谁都不好受。因此,那些消费者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回过头来,车企调控自己产品的价格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降价还是停产,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都属于常规操作,但为何到了新能源车企这里却总得闹腾一场?
首先,这得从销售模式的区别说起。
简单来说,传统车企的销售主要通过经销商来进行,经销商在厂家那里的拿车价与最终的销售价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差额的,这就是经销商的利润来源,同时也是消费者与经销商“勾心斗角”的谈判区间。至于选择“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全看经销商的选择。
由此你会看到,以往我们买车时少不了“货比三家”,以及与销售进行持久的价格拉锯战。但到了新能源车企这里,通常采用的是直营模式,全国统一售价,在价格方面完全没有谈判的余地。
打个比方,传统车企就好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菜市场,而新能源车企则是明码标价的超市,二者的区别也造就了消费者对于价格波动的敏感度不同。
因此,一旦产品降价,传统车企由于有着经销商差价的那个价格带作为缓冲,消费者感知相对不会很明显。而在新能源车企这里,则会看到售价直接明显的变动,感知就比较真切。
更重要的是,传统车企推出新款车型都会事先放出消息,并且对老款车型采取一定优惠措施,而这个优惠的实施也相对缓和且透明。反观新能源车企,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够完善。
无论是理想ONE还是特斯拉,降价的举措都比较突然,甚至许多一线销售人员都不知道相关消息,以至于许多刚提车没赶上优惠的人会觉得亏大了,一种被蒙骗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总会有人处于降价的那个临界点,这就意味着总会有人会感觉到亏。不过这种状况其实也好处理,例如电商平台的保价措施就是一个不错的参考。真的赶巧了,可以适当给予一些补偿。
说起来,新能源车企的直营模式其实有着不少优势,比如说让消费者购车无需再为讨价还价劳心劳力,并且直营也让服务的质量有着更好的保障。但相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些新能源车企也还有要学习的地方。
拿此次两家的降价停产风波来说,新能源车企可以像传统车企一样,及时给到消费者相关的讯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消费者,并且相关政策的实施也要有一定缓冲与余地。
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捡便宜抄底,那就等优惠政策落实之时果断拿下;想要体验新产品新功能,那就等新款上市再下手。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发展过程中总要伴随着阵痛,无论是具体的产品层面还是整体行业层面,都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与修正,我们不妨多给它一些时间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