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又“火”了,新能源汽车品牌终究逃不过“自燃”的宿命?
电脑和手机会因为“火”陷入舆论风波,那么汽车也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
3月28日,深圳市龙华区某个小区的居民楼下停留的一辆小鹏汽车发生了着火事件,引发了众人的热议。
根据流露出现场车辆着火的视频来看,发现不仅车底有大量明火冒出,散发着白烟,而且还传出一声爆炸声响,直到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后,用了大量的水枪与泡沫灭火剂进行了灭火才将火势控制住,然而,整辆车被烧得只能做报废处理。
经车主说明,涉事车型为2019款的小鹏G3,所幸并没有人受伤。
对于这件事的发生,小鹏汽车也十分重视消费者的权益,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原因调查,后续协助客户处理相关事宜。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代表之一,小鹏汽车在国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次小鹏G3的起火事件,必然会对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
起火事故众多,并非小鹏汽车一家
因起火、自燃而陷入舆论的不仅仅是小鹏汽车,此前还有特斯拉、蔚来等汽车品牌。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784万辆,全国范围内发生了3000起火灾事故。
其中,特斯拉的燃烧事故比较多,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在运输途中与行驶过程中着火的,而蔚来汽车只有一起碰撞起火事故,且得到了官方的回应。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在自燃这块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导致车辆起火的除了电池,还有涉水与充电的问题
由于新能源车的行驶需要电池驱动,所以很多人都将自燃起火的矛头转向了电池。可是,责任真的全在电池上吗?
就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来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经过了最严苛的极端测试——针刺实验,在同等条件下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测试对比后,后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冒烟现象,而刀片电池不仅没有冒烟、燃烧,温度还维持在30-60℃。
这就说明,电池本身的安全并不是造成自燃起火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在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中,因碰撞而造成的自燃概率达到80%。
尤其是以高速的状态行驶的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或者受到了剧烈的碰撞后,造成内部元器件容易出现短路就会发生自燃。
另外,造成车辆自燃的还有车辆涉水后导致密封条失效、充电操作不当等原因。
当车辆涉水后内部电池的密封条出现变形,那么就容易造成电弧击穿,引发自燃。
当然,过度的充电与充电不及时也会对电池造成一定的损失,很大程度会缩短电池的寿命。
也因此,为了确保充电线在车辆与电源之间的连接,最好是选用适合车辆的电流,因为电流过大或接触不良都会导致电池过热而引发自燃。
说到这,肯定就会有人问:是不是纯电动车不能涉水,要“蹲点”充电?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不会延续至今。
厂家在设计时肯定就考虑了这些问题,将电动车的防水性能的优化做到最大化,在发布新车之前就会对电动汽车的涉水测试、充电防水处理、充电时间进行测试,只要不是长期处于极端的环境,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低于起燃油车,伤害却很大
考虑到安全,大家肯定会将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进行比较,认为新能源汽车放在那就会着火,不仅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经济性也不高。
但是,根据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与自燃事故测算,燃油车的燃烧事故每年按照万辆单位计算约为2-4起,而新能源车每年按照万辆单位计算约为0.9-1.2起。
如此看来,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却是低于燃油车的。
即便如此,从两者间的起火原理与结果来看,新能源汽车比起燃油车而言,它的“危害性”却更高。
燃油车起火、自燃主要是因为线路老化、改装、汽油泄露等引发的。
而新能源汽车多体现在碰撞、电池方面,搭载了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在热失控后会释放出热量,短时间内造成短路引发起火,且电池内部的起火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车内人员逃生的时间变得十分仓促。
此外,锂电池的起火也更具危险性,采用了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在起火的时候,火焰温度高达800℃以上,而汽油的温度却是在400℃左右。
如果要采取明火扑灭的措施,就无法判断电池内部的反应是否依旧在持续,那么,复燃的概率就比较高。
结束语:
对厂商而言,销量固然重要,但必须要建立在安全之上。新能源车本身就不属于“易燃品”,小鹏汽车自燃这件事间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电池这块的技术还比较薄弱。若是纯电动车依旧这么“不靠谱”,那么,消费者肯定会保持迟疑的态度,试想,如果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那还谈什么环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