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领衔,近20家涨价车企大盘点,最高涨2.1万,买车要趁早?
——本文系《二师兄研究所》第46期
日前各大车企的2月份销量纷纷出炉,成绩好看的没有几个,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更是全部退出万辆俱乐部。
2月份本来时间就短,只有28天,又赶上春节假期,销量下滑也不意外。
其实,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汽车行业的淡季。
淡季的时候,消费者的购车欲望都比较低,于是趁这段时间,各大车企们集体干了一件对消费者很不友好的事情:涨价。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接近20家车企宣布涨价,涨价幅度从1000到2万不等。
不但新能源汽车涨价,一些传统厂商也跟着涨。
应该说,汽车行业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出现这种集体涨价的情况了。
涨价的理由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2022年新能源补贴退坡、保费上涨等等。
有的车企不涨价是真的撑不下去,有些则是跟风起哄的。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涨价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不超过法律规定,别人都不好说什么。
新能源汽车厂商敢于涨价,大概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认可度双双提升,它们有了底气。
那么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新能源车,是否要趁早出手呢?
都有谁在涨价?
特斯拉是这波涨价潮的主力军。
从2021年11月份开始,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等车型就开始不断涨价,到2021年年底它的起售价格已经上涨了将近3万元。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固然是事实,但也不排除它存在待价而沽、多捞一笔的心思。
除了特斯拉之外,造车新势力也纷纷跟风。
蔚来汽车的售价本身已经比较高,但仍有5000元左右的涨幅。
哪咤汽车主打中低端市场,但涨幅最高达到13000元。
小鹏汽车从1月11日开始涨价,最大涨幅达到3.42%。
就连主打超低端市场的上汽通用五菱,也给Nano EV车型涨了3000元。
跟风涨价的,还有比亚迪。
从2月1日开始,比亚迪旗下的部分车型涨价1000-7000元不等,最大涨幅达到8.77%。
有意思的是,大众汽车居然也加入了涨价大军,从3月1日开始涨价5400元。
根据市场传言,国产的上汽荣威、吉利几何等也在谋划涨价。
不管是真的经营困难,还是跟风起哄想浑水摸鱼,涨价,都已经成了这两个月的潮流。
该不该提早入手?
面对这轮涨价潮,不少人就开始犯嘀咕了,自己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否需要提前入手呢?
先说结论:没必要!
什么样的商品需要尽快入手抢购?
首先,它得有稀缺性,“手慢无”,过了这村没这店那种。
其次,它的涨价注定是长期性的,就像前些年的房地产,砸锅卖铁也要上车。
新能源汽车,完全不具备这两个特征。
首先,汽车就是汽车,是一种很普通的工业制成品,特斯拉、比亚迪一个月就能造它个十几万辆,不具备”稀缺“属性。
其次,长期涨价也是不可能的,大型车企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涨价的同时,它们也在想办法化解危机。
要知道,涨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你也许能通过涨价多挣点钱,但短缺的芯片和原材料,你还是弄不来。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目前虽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消费者对它们的认同感仍然比较低,很多消费者都是在油车和电车之间徘徊,价格一直涨下去,消费者就会回头去买油车。
再者,目前新能源市场并不成熟,各路资本大鳄正在排队进场,盲目涨价,只会把市场拱手让人。
因此我们可以给这次涨价潮定个性,它是各种不利因素集中爆发,导致车企在短期内难以承受,再加上跟风者、起哄者推波助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但这只是短期行为,长期内则不可持续。
用股票市场的话来说,这个叫利空出尽。
所以,想要买车的人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执行便可,没必要变更购车计划,更不用听销售员忽悠。新能源汽车不具备长期涨价的基础,要知道,在股票市场上,追涨往往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高位接盘。
结束语:从长远来看,市场竞争会越来越充分,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这一定是一个价格不断下探、普及率不断提高的市场。因此,大家没必要做惊弓之鸟,否则,长期这么涨价下去,连车企自己都会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