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汽车外观必看的“腰线”,对“第一印象”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你看过的汽车文章比较多的话,那么,你一定对“腰线”二字不会那么陌生。
原因便在于,不少新车为了突出在造型上一遍遍打磨花费的功夫,会冠以“纤雅”、“律动”或者“流畅”等形容词。也因此,在汽车设计解读的文章中,腰线设计往往会在侧面视觉效果分析部分占据不少篇幅。
如此一来,腰线的重要程度就提升到了与新车前脸不相上下的层级,那么,这根线,到底有多重要呢?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腰线其实并非新鲜产物,在上世纪30年代便已经出现在各类车型上,只是在当时,这一造型特征的重要性并不明显。
而腰线在美感上起到正式作用则是在60年代左右,阿尔法·罗密欧的Giulia Sprint GT双门跑车为各式各样的腰线设计按下了快进键。
而在被凸显之后能立即大放异彩的根源,便是腰线在美学范畴上为产品的视觉效果带来的提升。
立体感更强、线性化氛围更浓厚,这是大多数从头到尾笔直腰线为整车赋予的视觉优点,另外的稍显复杂曲线则是为了强调曲面效果,与东方审美契合度更高。对于这一类腰线而言,光影质感是其最终想要呈现出来的效果和目标。
其次,腰线另一个重要属性便是进一步强调产品的定位,并非简单的一条线而已。
拿捏好这条线的造型,可以让一台主打运动的产品动感更充分,主打高端豪华的车型自然是厚重感更为强烈,在这个功能上,能对腰线作出替代作用的侧面元素并不是很多。
实用属性?并不多
如果看到“腰线能够提升新车空气动力学属性”的说法,那基本可以断定为谬论了,除非是超跑。
对于家用车来讲,腰线的存在并不能对空气动力学有太多的改善,认真研究前脸造型以及前后玻璃的摆放位置和角度才是重点,毕竟,绝大部分家用车整个使用周期的最高车速也不会超过150km/h。
运用“腰线产生的气流下压力提升驾驶稳定性以及降低风阻系数”?显然,家用车还远远用不上这一理论。
若非要提及“实用性”这个话题的话,腰线的作用大抵只剩下增强车门钢板强度这一点作用。
然而,要说这点增强对侧碰成绩能有较大幅度提升那就大错特错了,强度和刚度的最终决定权仍然在车门内部的高强度钢支架上,腰线,顶多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未来腰线还会有怎样的进化?
显然,钢铁冲压技术的进化给了设计们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在未来的电驱动时代,没有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油箱等占去太多空间部件的束缚,腰线的进化重要方向之一还是围绕极简、扁平展开,less is more仍然奏效,简单总结就是:科幻感更强。
在这一方向上,大众ID. Space Vizzion和Nucleus已经做出了诠释。
另一方向则是淡化腰线设计,车身最终归为整体,圆润是主打效果。
当然,能玩好这一设计思路的产品可能并不算多,奔驰EQS应该是最典型的代表,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一众新势力品牌仍需在这上面努力更多。
结束语:
说白了,腰线最开始就是两块平面交接夹出来的一条线,恰好被设计师青睐绘制出当下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质仍然是人类对美学的追求,未来,设计师们肯定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结论便是:动力系统和科技技术已经不再是汽车的痛点,毕竟人们都有心思来关注这条线了,其他关键领域的可靠程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