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州车展│自主上攻,全员“来电”
毫无意外,今年的广州车展又是一场“电动秀”,所不同的是,这次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籍的重量级选手。
“现在的国产品牌很好了喔,十几万的车什么(配置)都有,那些外国车什么都没有,就是牌子香一点。”
当得知我是要参加广州车展时,司机张师傅与我侃侃而谈了起来。他开的是一台白色埃安S,用了一年多,毛病很少,他觉得很好开。
“充电方便吗?”
“方便,白天开,晚上充电,很方便。”
“跑长途不方便吧?国庆那会不是还闹出了高速抢充电桩的事吗。”
“长途现在可能是麻烦点,但那种情况很少,也就长假的时候才会遇到,平常高速没那么车排队(等充电),并且以后充电肯定会越来越方便,需求在那里嘛,油价都七八块了,充电才几个钱?大家都会算的。”
虽然张师傅直言自己不懂技术,但不得不说,他这一质朴的观点可以代表很多人,而这部分群体的规模将来会越来越庞大。当人们体验过电动车所带来的全新驾驶体验、智能化、经济性之后,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次对话,我还收获了另一重信息,那就是国产品牌已经完成一次华丽蜕变,越来越多“张师傅”看到了中国车的进步,以前买车只看大众、丰田、本田的他们,已经开始将目光锁定在吉利、长城、比亚迪的身上。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两道彩虹划过后的第二天,羊城天气出奇的好。这像一个预兆,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了!
自主品牌全力反攻
不可否认,大众丰田们依然是市场的香饽饽,但它们的地位正受到吉利长城们的强力动摇。
这首先可以用市场数据来佐证。乘联会统计显示,今年10月,中国品牌的零售份额已经达到45.6%,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批发销量份额47.8%,同比去年同期也增长了7.4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主流合资品牌的10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24%,相对2019年10月也下滑了19%。这虽然可以用“缺芯”来当说辞,但合资车的号召力弱化也是不言自明的。
在广州车展现场,我们同样看到这种力量天平的变化。
虽然东风日产、大众、奥迪、宝马的展台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但和吉利、领克、哈弗、WEY、比亚迪等等相比,已然没有了过去那样的绝对优势。甚至,后者的人气还要更高一些。
当然,这也和各自展出的产品有关。据组委会公布的信息,此次车展全球首发车54台,跨国公司首发车7台;概念车28台,其中国际品牌展车9台。国际品牌对于车展表现出了越来越佛系的态度,或者也可以说,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中国品牌推出新车的积极性明显更高,这也让它们站上了车展流量与声量的C位。
坦克500、哈弗神兽、金刚炮、第二代GS8、比亚迪驱逐舰05、沙龙机甲龙……这些产品所带来的话题从车展的线下一直热到了线上。
当然,流量不能直接代表销量,但占住了流量,确实更容易换来销量。经过前面三年的优胜劣汰,活下来的中国品牌散发出了让外界不得不侧目的强大气场。
高端新能源鏖战在即
不过,与燃油车相比,这届车展真正令人瞩目的是新能源车。车展的54款全球首发车里,新能源车就有30款,首次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这其中,中国品牌依然是主角,尤其是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
长城汽车倾力打造的沙龙汽车,似乎是刻意将展台选在了2.1馆,它的旁边是理想,对面是讴歌,远一点是捷豹路虎、沃尔沃、林肯和凯迪拉克,清一色豪华品牌。
不过,与它的位置更令人感兴趣的,是首款新车——机甲龙。这个在文飞口中要做“中国豪华纯电第一品牌”的首款产品,共搭载了4颗激光雷达,还有7颗800万超高清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等38个智能化感知元件,车辆检测距离大于500m,号称可实现“5重360°无死角感知覆盖”。
并且,机甲龙NPU算力据称可达400TOPS,CPU算力达440K DMIPS。电池容量115kwh,CLTC工况续航可达802公里。另外还可实现800V/480kW补能技术和关联APA无线充电功能,充电10分钟续航401km。
4.1馆,岚图品牌的第二款产品岚图梦想家,同样吸引了很多人,这款造型和GL8相似的MPV有纯电和增程式两种动力形式,豪华程度丝毫不亚于雷克萨斯LM。
除此之外,智己、极狐、高合、极氪等等,也都带来了自己的当打产品。未来它们能和BBA、特斯拉等一决高下吗?拭目以待吧。
总之,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品牌所表现出的热情远高于跨国车企,毕竟这是一次“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谁都不想错过。并且,不仅纯电,中国品牌在混动技术路线上也表现得越来越强势。
截至目前,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赛道所布局的品牌与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面,从5万以下到50万以上。反映在销售端,10月新能源车销量前15车型里,除了特斯拉,清一色是中国品牌。
当然,跨国车企也不是无动于衷,比如凯迪拉克就带来了LYRIQ,本田带来了e:NP1,丰田带来了bZ4X,宝马带来了iX,奔驰带来了EQA和EQB,就连Jeep,也宣称到2025年要实现旗下所有车型都拥有电动化版本。
只是,这些拥有燃油车优势的“传统豪强”们,在切换赛道时明显有些拖泥带水,尤其日系,至今仍没有拿出足够亮眼的技术平台与产品,智能化,那更是乏善可陈。
中国品牌能够在这条新的赛道脱颖而出吗?我们不敢肯定,但乐见其成。另外中国品牌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中国车市的巨大体量,足够支撑它们勇敢前行。
经历了疫情与芯荒,中国品牌虽然在市场层面不断承压,但所展现出来的韧劲却异常强大。这种韧劲,不仅体现在技术与品牌层面的不断上攻,也体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层面的积极布局。一股向上的力量在不断涌动,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超过50%,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