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60岁以上的患者继续活下去,车企转产呼吸机
当中国受到疫情影响急缺医疗物资的场景发生在了海外,他们做了哪些举措?
截止到3月25日,新冠病毒已经遍布了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的累计确诊患者超过35万,其中欧洲地区最为严重,其次的美国也出现了日增万人的确诊趋势。
消毒液、口罩、呼吸机,成为了时下各国最为急需的医疗物资。
在法国,奢侈品巨头的LVMH集团宣布,决定使用旗下迪奥、纪梵希和娇兰的3条香水生产线,生产含酒精的消毒洗手液。西班牙时尚巨头Zara的母公司紧急调整生产线改产口罩;意大利一家高级时装公司决定将纺织车间改成口罩生产车间...
相比于这些走在时尚浪尖上的公司,工业属性更强的车企自然不能被比下去,且不说生产口罩洗手液这样的轻工产品,让他们上天能造飞机,下海能造舰艇,更不要提马斯克那个美国疯子,甚至要做出在太阳系中能够旅行的航天飞船。
为此海外众多拥有工厂的企业,就能力不同,针对疫情分化着各自的工作,时尚公司造口罩,车企工厂则准备生产复杂程度较高的呼吸机。
相比于口罩和消毒液这样的产品,呼吸机的复杂程度要高的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呼吸机生产国,在加紧生产的状态下,单月产能也只有1.5万台。
美国纽约州州长库默在3月24日表示,目前纽约州需要3万台呼吸机,但是现在仅有7000台。
在此之前,马斯克向网友回复“如果呼吸机供应短缺,我们(特斯拉)可以制造。就Tesla 能生产先进的汽车暖通空调系统,SpaceX 能生产航天器上的生命支持系统,所以生产呼吸机并不困难。”
上周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推特表示,特斯拉、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获准生产呼吸机,并催促这些汽车公司加速帮忙解决这一问题。当日,马斯克表示,他与医疗器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就呼吸机制造进行了讨论,并且对接了工程团队,协商如何利用 Tesla 现有的生产线,改造成呼吸机的生产线。
不过汽车工厂虽然能够被改造成呼吸机的生产线,但呼吸机是精密仪器,医疗产业方面的技术配合与改造过程都需要时间,为解燃眉之急,马斯克先向中国采购了1225台仪器运往了加州。
而在大不列颠的岛屿上,英国卫生大臣表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最缺的就是呼吸机。
因此他公开喊话呼吸机制造商,“你们造一台,我们就买一台,不嫌多。”
英国政府还向劳斯莱斯、福特、本田和捷豹等车企发起呼吁,希望能转产呼吸机以解燃眉之急。据了解,目前已经有6家以上的企业生产出样机,预计下周末之前会投入使用。就在几天前,超级跑车制造商迈凯伦也宣布将研究呼吸机的生产制造。
而位于“震中”地区的意大利,目前是海外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不仅累计确诊人数超过了7万,其死亡率也接近到了10%。反观其医疗设备,目前意大利国内不完全统计仅有4100台呼吸机,这对于疫情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据3月22日《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帕尔马省的医生Gal Peleg称,人工呼吸机的数量太少了,“我们不再给六十岁以上的人戴呼吸机。”医院的情况不断恶化,原则是“年轻人优先”,医院要把病床留给可能活下来的人。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呼吸机制造商,Siare Engineering接到了意大利政府的指令,要求公司将产量从每月125台增加到500台。
彼时意大利汽车制造商法拉利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也表示道,正在与Siare Engineering进行谈判,试图将工厂改产呼吸机,以帮助提高新冠疫情中急需的医疗设备产量。
汽车工厂改造生产呼吸机,是当前看来最能增大设备产能的方式,但这之中面临着很大的效率问题,如何将工厂快速改造、培训员工、与呼吸机制造商技术共享等等。这些决心改产的汽车工厂想必对此也一定了解,但是他们没有迟疑,也许是因为听到“年轻人优先”的触动,无论如何也要改造出“生命线”。
这是个值得被尊重的行为,包括我国的众多车企,在中国疫情发展最为严峻的时刻,加班加点改造生产线,尽可能的让更多人能够带上安全的口罩,这是段值得被人们留存的记忆。
战时工厂,除了呼吸机还能造些什么
面对新冠疫情的全面爆发,各大品牌的汽车工厂都在竭尽全力的做着自己的贡献,有的生产消毒凝胶、有的生产口罩,有的生产呼吸机。
而在过去的战争时期,这些赫赫有名的汽车品牌,也并非都在制造汽车。工业化的流水线工厂在,拥有支撑制造的技术在,飞机坦克潜艇便都不在话下。
像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军坦克——谢尔曼M4,便是由通用汽车公司制造的。而它的对手虎式(德军)坦克,则由保时捷参与设计,迈巴赫提供动力系统。
宝马蓝天白云的LOGO,其实起初代表的是飞机螺旋桨向天空飞上去的视角。贴地飞行的萨博,曾经是瑞典战斗机的制造商。三菱和斯巴鲁(富士重工)则是日本最大的军火制造商和战斗机制造商。
长安汽车的前身为上海洋炮局,后续依次被改名为苏州洋炮局和金陵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种枪炮。1937 年迁到重庆更名为第 21 兵工厂,抗战时期共生产了弹药 3000 余吨、手榴弹 30 余万枚、各类枪械约 50 万支,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军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