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寒冬中逆势上扬,细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手中的三张王牌
“车市寒冬”是近来汽车圈的高频词,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当前艰难的汽车市场环境。在笔者看来,“车市寒冬”的近义词是“大浪淘沙”,在市场的淘洗、车企实力的角逐中,竞争力微弱的车企或被淘汰,或游走在淘汰边缘;竞争力适中的车企仍有余地向上求索,以期突破发展僵局;而竞争力强劲的车企,有足够的实力在变局中化被动为主动,维持逆势上扬的态势。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大众汽车集团,它用恰到好处的入局时间掌握了发展先机,用卓越的品质奠定了用户基础,用不俗的产品力巩固了市场地位,毫无疑问,它属于竞争力强劲的车企。
事实也证明如此,即使现阶段车市艰难,但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依旧能够超越整体市场水平,保持良好的市场表现。截止11月底,今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向中国客户交付3,764,100辆汽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目前已超过19%。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度过了被动阶段,接下来,它将紧抓电动化战略布局、智能网联技术开发、员工可持续发展三条主线,主动发力中国车市。
借电动化大势,谋划未来出行新篇章
众所周知,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聚焦在电动化领域,各国都在注重对新能源市场的孵化与培育,尤其是中国市场。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作为燃油车巨头的大众汽车集团率先迈向电动化转型。按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的话来说,几乎每五辆在中国售出的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因而它有责任把电动化转型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推广。
对于大众汽车集团而言,电动化转型是顺势而为,但是开启未来出行新篇章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却是主动作为,而这一切都要从布局电动出行领域开始说起。
按照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计划来看,它将在2019年底之前,推出14款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吹响战略号角。而步入2020年,新能源产品攻势将全面展开,首先在投资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超过40亿欧元,其中针对电动出行领域的投资将占比40%左右;在产能方面,基于大众汽车MEB电动模块化平台的纯电动汽车将于明年10月在新建立的上汽大众安亭工厂和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正式启动生产,综合年产能将达到60万辆;在产品规划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在2025年前推出30款本土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并实现新能源汽车本土销量达到150万辆的目标。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务实践行“goTOzero”战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并力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占比在整体产品组合中不低于35%,以此促进大众汽车集团在2050年实现完全碳中和。
投身智能网联技术,打造智慧出行场景
在未来车市,与电动化浪潮共同翻涌的还有智慧出行。这也正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它不仅要为消费者创造出色的电动车产品,也要让消费者享受到轻松、便捷、舒适的智慧出行服务。
因此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部署电动化战略的同时,智慧出行领域的战略措施也在同步进行。在可持续出行领域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通过 Mobility Asia(逸驾智能)的技术,集成3个维度的生态圈服务,分别是基础设施生态圈(如CAMS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行服务生态圈(如分时租赁、网约车等)、内容与服务生态(如车内新闻、音乐、停车、充电等),通过整合生态服务,为车辆注入温度,让出行更为流畅。
互联互通和数字化领域也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今后重点发力对象。它将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科技势力展开合作,挖掘、开发新技术,而后从V2V(车辆与车辆互联)、V2C(车辆与云端互联)以及 V2I(车辆与基础设施互联)等领域着手,为广大消费者打造更智能、更顺畅、更安全的出行场景。
关注员工可持续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能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具有过硬的产品力、卓越的品质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以外,它也非常重视员工在企业中所扮演的“生产力”角色。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与信息技术流程部副总裁傅勤彦先生所言,“为客户提供最佳驾驶体验非常重要,而成为员工的最佳雇主、为未来发展奠定成功的基础也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工作环境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总部大楼升级成“大众空间”,用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空间取代封闭的会议室,弱化办公层级,营造出有利于思想交流、迸发创意、团队协作的工作氛围。
在员工福祉方面,它在给予员工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之外,还为其提供了诸如退休金、购车优惠、健身房、医疗中心等额外福利。
在未来发展方面,它为员工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技能培训、国际化的学习或工作机会,以及在工作中引导员工接触多样化的有趣项目。
正因为在工作环境、员工福祉、未来发展等方面为员工做了诸多考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连续六年荣膺 “中国杰出雇主”奖,让自家员工成为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员工”。
写在最后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年来的耕耘让它拥有了敏锐的市场嗅觉,令其在顺势而为之后又能借势出击,谋划市场的同时又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独到的发展思维与战略格局令其能够走得稳健且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