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研究总院造型中心赵谦:从理性跟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一块积木
11月30日,清华美术学院举办了“洞见2019-未来出行.智慧生活论坛”。北汽集团研究总院造型中心总设计师赵谦作了“设计之变—设计对汽车产业的变革与革新”的演讲。他认为,当今时代,人们对细节越来越不关注,人们对车内一块大屏所带来的多样性内容以及不确定性内容所吸引,而不确定性内容又产生了差异化美感。我们越来越发现汽车好像走一个类似手机的道路,从功能手机进化到智能手机,从硬件进化到软硬结合。
以下是当天的演讲实录。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我是赵谦。今天很高兴在这边跟大家做分享,我分享的主题是设计之变,我们谈设计和产业的一些影响。
今天我们被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相互连接,而信息分享的便利也造就了新生事物传播的速度,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现在出门购物可以不用再带钱包,拿手机支付就可以,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可以刷脸支付。当我们出国转一圈,不管是高度发达的欧美还是日本,你会发现从超市出来还是满手攥着零钱。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设计的对象出现了转变。我们回想没有移动支付的时代,那时候钱包还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大家为了一个好钱包还要精心挑选。今天多多少少可以看到有意思的现象,好似钱包这个物种是被移动支付推翻了。以前我们出行要打出非常多的时间量,那时候我们出门会遇到出租车拒载,所以提前做好准备,甚至到街边等。
今天我们有了网约车,可以提前预约。我们可以说做好准备,然后在软件上观察司机来临的状态,实时状态,准备好之后再出门。这就极大地优化了我们碎片时间的利用率。今天大街上看到各种共享单车,当初买自行车曾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选择,这种经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几年每一个变化在我们身边都是天翻地覆的,这需要我们设计师认真地去洞察我们身边的变化,需要设计师用进行时的心态去观察设计对象,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合理,让我们的设计更加与时俱进。
海量的数据汇集到今天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案例也数不胜数。比如说静态的,我们看今日头条,所被推送的内容和新闻往往就是你感兴趣的。而动态的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航旅纵横,它能够在一秒钟之内对千万用户进行多达200多种的属性实例,最后归纳60多个真正的使用场景,有了这些场景就可以发挥出更多的应用潜力价值,可以产生更有意思的服务。比如说可以知道历史航班准点率,可以知道我们的旅客是否已经通过了安检,可以知道旅客下机以后接送的实时状态,甚至误机后是否推送新的出行信息等等。这些本身的服务使用重复率也恰恰告诉了我们用户真实的使用习惯。
所以在这边我们观测到只有掌握了这种使用习惯,对我们来说才能更容易做到精确定位。而除了观测到目前的状态之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服务的现实情况。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相对地从追求物质文明已经过渡到了精神文明。以前人们能够为一顿红烧肉,一顿好餐幸福一家人,到今天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数据,有6.4亿的年轻人愿意花时间,甚至愿意花金钱去沉浸和享受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所以大家对于金钱的追求越来越旺盛,对于年轻一代的现象也越来越凸显。
只有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那些真正抽象的和隐藏在背后的研究对象,从而做到精准定位,能够让我们更加有目的的去发现用户,发掘用户,挖掘用户,最后再做到引领用户的使用习惯。
以前的车非常漂亮,大家拉开车门看到里面,就像打开一个百宝箱一样的细节扑面而来,可以看到方向盘紧实的握感,座椅软硬舒适,会关注留意车身体散发的气味,温度以及上面的厚度,也可以感觉到所有小的细节量条精致有序,看到所有跟文字数字有关的刻度雕琢的非常精致。而到今天的车,大家留意到哪一个比较先进的特斯拉的车钥匙,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钥匙怎么使用。当我们用经典教科书的设计理论去分析这个案例,你会发现这个设计不是很多的问题吗?它没有相对画的非常清楚的范围,没有定义按键的开关,更不用讲人机工程学甚至是防误处的操作。但是从销量上可以看到,人们对细节越来越不关注,人们对车内一块大屏所带来的多样性的内容以及不确定性的内容所吸引,而不确定性的内容又产生了差异化的美感,所以当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汽车好像是在走一个类似像手机一样的,从功能手机进化到智能手机一样的进化过程,一个从硬件进化到软硬件结合的时代。
在iPhone2007年诞生之前,手机什么样的都有,有竖的,有横的,有一百多个按键的,有滑盖的,翻盖的,各式各样的手机。而今天用户关注的恰恰是屏本身,一个屏内所带来的操作系统的流畅性,所关注的是应用操作的舒适性,甚至是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到今天我们会发现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说到手机,我们关注很多跟手机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不同品牌的手机再插上充电的时候所产生的小动画都不一样,有的是百分比,有的是能量球,也有的是产生像这种量子或者力子聚合的图式。但是大家留意关注一下,这些所有的手机不同的动画都试图在诉说一个事情,就是手机本体我是有生命的,说白了我是在补血。
而说到今天手机跟人的关系亦是这样,大家不妨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当我们说手机遗失的时候,大家在意最多的一条是手机里捆绑的银行信息,隐私没了。我公司通过企业微信下载的文件资料没了,最后我会想到我所有的照片都没有来得及备份。在所有这些担忧的最后,你可能才会留意到本身手机本体的经济价值。所以,这里很难形容到今天我们人跟手机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可能你很难再用一个确定的词去定义人跟手机之间的关系。
说到未来,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影片,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西部世界》。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科幻的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跟机器不分你我,人跟机器的关系变得更加鲜活和微妙,甚至机器可以成为人的伴侣。在那样一个世界中大家可以留意到一点,为什么那里的车跟我们今天见到的车一样,这显然是一个问题,按理说那里的车不应该再像今天的车一样,简简单单从A点到B点的载具,应该比我们手机更加聪明,应该知道车内具体的场景,从而给到我们合理甚至更聪明的体验和反馈。所以我们带着这种憧憬,应该设计有未来感,希望将体验设计再到造型设计。
当我们用理性和感性结合逻辑去定义我们的设计,会发现我们不应该简简单单关注设计理论本身,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用户的使用情绪,甚至诱导用户做出他们喜欢的设计去吸引用户。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门把手,宝马的门把手,它所带出的形状非常的修长、性感,当我们习惯性去摸的时候,你的反馈是非常冰凉,非常丝滑的金属反馈。轻轻地拉,你会发现它的阻力轻重非常合适,打开车门一系列流畅的动作,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整体动作的感知跟我第一下观察物体造型的感知达到了一致,这种一致就是从理性端考虑到了用户的感受。而一个更好的案例,比如说申泽老师的香蕉牛奶,这是非常好的案例,将我们的味觉和视觉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这里也有一些理性和感性结合具体的场景,我们讲以往的小设计跟大设计,以往的小设计大家关注的是造型、美学本身,还有项目进度和销量。相对而言,很难去关注到用户的痛点,而用大设计的思路理解这件事情,所谓的大设计讲的就是在买车、用车整个体验的这张立体交织的大网中,关注用户在意的那些点,甚至用户的痛点,设计师应该去融入到整个造车闭环中,将前端的研发关注到我们讲品牌重要策略点甚至说是体验点,跟这个体验相关的技术点到最后我们解决这个技术,甚至说产生了一些成本点。
只有关注到所有的这些点中找出真真正正跟我们痛点相关的那个点,一步步去攻克,这要求设计师需要去理解整个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的痛点最终形成我们的亮点。
我们同样从理性跟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一块积木,单纯看这个物件本身,从美学考虑到各种理论,各种策略,比如说黄金分割各种各样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鼓励设计师跳出细节,能够去整体地看一块积木。所谓一块积木它本身所营造在我们造车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应该是人之间的连接和人跟车的连接,更多的关注车和车之间的连接,从而做到我们理性跟感性的结合。
ARCFOX讲究的是破界,我们希望做到不断创新,希望围绕着人本科技,体制体验和无限美学,为客户提供更高端的产品,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