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卡罗拉实测:把“中庸”做到极致,会怎么样?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对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学习并且实践最优秀的车企恐怕就是丰田了吧。
过去很多年里,在国内提起丰田这个品牌,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无欲无求、好开、可靠。这个找不出绝对突出优点,也找不出明显缺点的品牌,自从提出全新TNGA架构理念之后,就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
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张掖市,是收到一汽丰田试驾邀请函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三个字;本以为在这个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西北地域,等待我们的会是普拉多、RAV4荣放这种SUV车型,而后来却发现此次主角竟然是台“买菜车”——丰田卡罗拉。
仔细想想也合理,从丰田正式推出卡罗拉至今的53年时间中,已经传承了十二代车型,全球累积超过4700万辆销量,让其成为了汽车历史上最为畅销的轿车。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买菜车”,理应胜任各种复杂使用场景,毕竟哪里的人们都需要买菜。
当我按照编号寻找车辆时,这台翼子板上没有Hybrid标识,17吋双色轮圈并配有运动小包围的1.2T S-CVT 运动版让我瞬间提起了精神,毕竟能拿低动力总成且非顶配车型给媒体试驾的,实属罕见。
这台指导价为13.68万的汽油版,作为更走量、更贴近消费者购车需求的车型,在这次试驾中会带来哪些惊喜呢?
有辨识度更有个性
在国内消费者眼中,卡罗拉是家长开的车,跟喜爱“运动”感的年轻人始终沾不上什么边,舒适、实用才是它的标签,而这一标签从第十二代开始有了改变。
采用欧版卡罗拉造型的国产第十二代卡罗拉,相较上一代而言,在运动感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整个车头拥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感,梯形的亮黑色格栅配合两侧C型饰板让前脸看起来张力十足,整个前脸都是凌厉的直线条。
而这台运动版车型上甚至还加上了一圈小包围,从视觉上进一步降低了整车的重心;配合小鸭尾的设计,这些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运动范儿,而这一套原厂的“小改装”搭配得也十分和谐。
这些都让十二代卡罗拉看起来不再是台单纯“买菜车”,更年轻、更运动、更符合时下年轻人审美观的全新卡罗拉,至少在形象上进步了很多。
没有了主流的溜背式设计,让卡罗拉的侧面看上去仍然是一个标准的三厢车样子,车顶的线条与C柱“生硬”的连接,不为别的,依旧是为了保证后排乘客充裕的头部空间。
至于没有溜背造型从而缺失的那点运动感,在以全家人为核心的用车需求下,这一票我投给丰田。
打开车门,映入眼帘的织物座椅,很好的阐明了这并不是一台高配车型。全黑的内饰配色与运动两个字也更搭;简洁的布局、分层的中控台设计、悬浮式仪表盘,与上一代略显平庸的内饰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全提升到了2019年该有的水平。
这块原汁原味的9吋中控屏幕,在我看来要比那块“特供”的12.1吋大屏,更加协调。响应速度和显示效果只能算是及格,不过胜在功能布局清晰明了。虽然不支持导航系统,但CarLife和丰田自家的Welink手机互联功能的加入,弥补了这个遗憾,毕竟手机导航才是硬道理;如果能再加个Carplay的话,这套车机系统已经完全够用。
入门价格不到12万元的卡全新罗拉,全系标配8气囊、车身稳定系统、四窗一键升降、主动式胎压监测、电子手刹。入门车型寒酸的历史已经过去,而全系标配丰田智行安全系统(TSS 2.0),具备L2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卡罗拉,显得不再“中庸”。
行走在空旷无人的戈壁快速上,时不时得想要欣赏一下壮观的丹霞地貌,此时的全速域(0-180km/h)DRCC巡航功能就派上了大用场。并不是这套系统多么高科技,而是坐在一台十几万的A级家用里,就能享受到L2级规格的驾驶辅助体验,的确很开心。
即便是最低配车型,在每天都要摸着的方向盘上,不再有空荡荡的功能空白区,这种看得见的标配、用得着的标配、提升行车安全的标配,是丰田的新“巧”法。而这种“巧”恰好是消费者认为极具性价比的地方,毕竟在合资领域另一个全系标配主动安全系统的品牌是沃尔沃。
第一次试驾奕泽时,TNGA架构给SUV车型带来的颠覆式体验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在试驾全新卡罗拉之前,我对它动态表现早有预期。但当我真正深度接触过全新卡罗拉后,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丝毫不亚于奕泽。
有家用的素质也有一颗躁动的心
坐上这台1.2T运动版卡罗拉的驾驶位置,低矮的坐姿是TNGA架构车型最直观的感受,卡罗拉也不例外。而低座姿的背后正是车辆低重心的延伸。
据丰田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基于TNGA框架下GA-C平台的第十二代卡罗拉,它的平台重心高度仅有460mm,而目前普通轿车平台重心高度大概是600mm。有了这样一个低重心的平台,动态下的表现肯定不会差。
按下一键启动按钮,准备出发时,我把车熄火了。
没错,这台1.2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怠速噪音,小到让我以为此时的发动机并没有发动,就是这么夸张,强烈建议大家亲自去感受一下(热车情况下)。
这台燃油版1.2T车型,搭载了丰田D-4T直喷涡轮增压技术,最大马力116Ps,最大扭矩185N·m,动力参数并不亮眼,而实际感受同样不算突出,况且此次试驾环境处于1500米—3700米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