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为发展,“走出去”才是目的,奇瑞尹同跃多“疯狂”?
刚刚过去的十一,相信有不少的汽车商都深感无奈。今年的汽车确实不如以往好卖了,就在我们纷纷感叹“金九银十”的盛况不再时,奇瑞汽车却在国庆小长假归来的第一时间就公布了集团最新的销售数据:9月份,奇瑞集团共销售整车68358辆,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2.4%,创下今年的月销量新高。看着这么耀眼的成绩,小编不禁想到了奇瑞的汽车生产达到100万辆的那场总结。
“奇瑞不知不觉就做到了100万辆的规模”,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下线仪式上,尹同跃用其特有的调侃风格为奇瑞极不寻常的十年作了一个总结。当外界对这一足以载入中国汽车发展史册的成就而惊讶和赞叹的时候,也只有尹同跃自己才能表现得如此举重若轻。93个月,100万辆车,奇瑞“奇军突起”的背后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经济规律?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又能总结出那些可供其他企业借鉴的方法?站在一个历史里程碑处,这是奇瑞留给人们所有疑问中的两大核心问题。
说起奇瑞“奇军突起”的原因,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自主创新”,但实际上中国汽车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当时奇瑞还尚未成立;而目前同样致力于自主创新的汽车企业还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奇瑞成功超越了百万辆的大关?就连奇瑞的单个车型都有十万以上的销售量?
是“奇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尹同跃一点也不掩饰这个大时代带给奇瑞的丰厚回报。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以及中国坚定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为奇瑞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由于全球化的推进,意大利的造型设计、奥地利的发动机技术、英国的底盘调校、美国的内饰配置等等都能以很低的成本为我所用,汽车制造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更加深化、细化,全球制造生产能力向中国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提供了可能;而从市场容量来说,中国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国外还有92.5%的市场,打开国门实际上也为中国汽车品牌开拓了极其广阔的成长空间。
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机遇、精准定位,坚定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这种高瞻远瞩的“世界观”,成为奇瑞明显区别于其他汽车企业的特质。
正是在这一“世界观”的指引下,奇瑞从德国请来了 OPPERMANN,从日本“挖”来了寺田真二,成为第一个大规模引进外籍人才的中国汽车企业。也正是在这一“世界观”的指引下,奇瑞在伊朗、印尼、乌克兰等地建立多处组装工厂,成为第一个大规模在海外建厂的中国汽车企业。在这一“世界观”的指引下,奇瑞在俄罗斯成立了子公司,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建立全资子公司的中国汽车企业,截至目前为止,奇瑞已经在世界上6个国家成立了7个合资公司。正是在这一“世界观”的指引下,在奇瑞百万辆下线仪式上,尹同跃明确指出:“‘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形成比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和较强的制造能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奇瑞发展的第一阶段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从今天开始,以第100万辆汽车下线为里程碑,奇瑞将跨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奇瑞将以‘继续坚持开放创新,打造自主国际名牌’为主题,着眼全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全球竞争力。
显然,奇瑞第一个明确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未来所在:全世界。伊朗项目吹响奇瑞海外征战的号角,尹同跃率领奇瑞团队”马不停蹄地转战世界各地。2004年国庆“黄金周”放假7天,他带领副总周必仁等一行3人,连跑伊朗、叙利亚、埃及和马来西亚4个国家。从伊朗赶到叙利亚是3日凌晨3点,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的他们连忙又投入紧张的参观谈判中。接着又赶到埃及参加旗云和QQ的上市仪式,谈判新的合作项目;7日又在马来西亚投入谈判……。
奇瑞的触角已经伸到全球各地。2004年11月,与马来西亚 ALADO公司签定合作协议;12月12日,与俄罗斯 Autocom集团签署在俄建厂协议;紧随其后,是乌克兰、古巴、埃及、印度尼西亚……在叙利亚,奇瑞汽车今年销售已达到3000辆。
奇瑞在国际上仍是年轻企业,与雄踞行业百年的“巨头”们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但奇瑞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却是足以让国人炫耀:同世界汽车“大亨”们谈合作,也总是对方跟着奇瑞转,由外方接受奇瑞略显苛刻的众多合作条件。尹同跃的团队处处坚持以“瑞”为主,绝不放弃自主品牌,决不当跨国集团的附庸才是最重要的合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