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亲历者,江淮之父左延安,一波三折的汽车之路
前期我们回顾了左延安“新官上任”,“集体敲砖”的励志故事。其实,自从左延安担任合肥江淮汽车厂的厂长后,还经历了其他几件大事,可谓是“一波三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左延安当厂长后做的几件大事件。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许多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纷纷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重、中、轻、微、轿五类车型的产业格局。重型车和中型车是重汽、东风和一汽的天下,微型车是长安、天津、柳州、昌河四小龙的天下,轿车的半壁江山被上海大众占据。以江汽当时的情况,根本不敢想在这些庞然大物的地盘上,去捞食。江湖纷争,各霸一方,江汽的路在何方?而作为厂长的左延安没有躲在家里闭门苦思,而是到各地去走走看看。左延安当时虽年过四十,却还有年轻人的激情,同时他又善于冷静思考。终于让他发现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南方最先开放,大量的内地劳动力开始流动,从而加大了对交通运输能力的需求,中型客车成为抢手货。当时国内缺少专业化的客车底盘,主要用货车底盘来改装客车,因此,无论是平稳度、还是舒适度,无论是空间感、还是速度感,无论是经济性、还是安全性,国产客车都大大逊色于进口客车。与汽车打过多年交道的左延安以业内人的敏感,捕捉到这一“天赐”的信息,并开始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结果令他大为激动:问题出在底盘上!
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也是江汽的希望!左延安决定集中企业全部资源,开发自主品牌客车专用。
这个决定拿到厂办公会上讨论,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拥护者的理由不必说了。反对者认为,眼下最合适的还是“傍大款”,北方那家大款咱“傍”不上,再找另一家,全国的“大款”多着呢?干嘛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作为上级主管机关,省机械厅也有反对意见:作为安徽第一家汽车厂,不做汽车,却倾其所有做零部件(底盘),这不是倒退吗?反对的声音,左延安不是不听,但是他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策。为防夜长梦多,左延安亲自北上天津,参加客车专用底盘产品鉴定会,深夜十二点前通过了7米客车底盘的鉴定,十二点以后通过了6米底盘的鉴定。短短的时间里,就把6米的底盘的生米做成了熟饭。
别说厂里的反对者目瞪口杲了,就连上级机关省机械厅也哑然了。这时,厂里原来那些认为左延安没有魄力的人,一定另眼相看了。左延安铁了心要上的这个产品,叫“6700”。它的全称,是指HFC6700系列客车底盘。在1991年的两次职代会上,左延安说得最多的是“6700”,最担心的也是“6700”。因为这对当时的江淮汽车厂来说,无疑是绝处逢生的一线生机。
左延安说过,在这个时候上客车专用底盘绝对不是急红了眼。更不是赌,而是听取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何春阳等专家意见经多方权衡后的选择。对他本人如此,对江汽也是如此。而从汽车制造角度来看,客车整车大体分为底盘和客车车身。而客车的舒适度,平稳度,速度感,以及客车整体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底盘。换句话说,没有高品位的底盘,就不可能有高品位的客车!如同一个舞蹈演员,没有一双灵巧的妙腿和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跳出优美的激情桑巴!
此前的1988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在全国几个汽车生产厂家下达HFC6700客车底盘研发项目,江淮汽车厂也是其中一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这个项目的研发的热情都不是太高,江淮汽车厂也是搞搞停停,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更没有太多的财力可以投入。
按理说,这个时候,想到从任何方面的突破都不会想到从底盘上突破,但是,左延安的思维就是从不可能的地方入手,寻找更大的可能。他不止一次要求大家,要灵活机动地思考问题,要观察世界,然后回到内心。
最后的结果也不负众望,HFC6700系列底盘是国家级技术进步产品,其主要总成件采用了五十铃“N”系列产品的技术,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二轮试制的样车已由全国十几家客车生产骨干企业试用。反映良好,并已陆续接到建立长期配套关系和批量供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991年的“傍大款”,成功了还有现在的江淮么?
前文中提到过“傍大款”事件,现在就在这里细细说说怎么回事。也许因为左延安有过一段军旅生活的缘故,他所制定的企业发展方略,喜欢用军事术语来表述,听起来简洁明了,而且颇有煽动性。这一时期,左延安的方略是:“南下北上”,找出路!当时,国内已经出现企业界“寻租”现象,而社会上同时正流行一个词:“傍大款”,这个词显然比“寻租”听起来委婉含蓄,同时也带有一些无奈的自嘲。当时国内许多陷入困境的中小汽车企业正在寻思“傍大款”,而且有的已经“傍”上大款了。所以,左延安以及班子成员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傍大款”。事实上,在当时,再不能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时至今日,江汽人依然把当年南下北上的“寻求合作”称为“傍大款”。“傍”有依附之意,是弱者的选择。但是,如今江汽人的语气和神情上分析,说当年“傍大款”,其实有点自我解嘲的意思,也有一种胜利后反省的潜因。事实上,江汽当年“南下北上”寻求合作,并没有结果。但没有结果不等于没有作用。现任江汽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件事,让我们彻底地清醒: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是用痛苫和委屈换来的清醒,既为清醒,说明那份痛苦和委屈的付出,值!凡是经历过那一段的江汽人大概永远不会忘记,那颇富戏剧性的一幕幕,那把当时的江汽人抛向成败“拐点”的一幕幕。尽管对当时的江汽人来说,“导演”那一幕幕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那是1990年,经过多方努力,江汽人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央企汽车企业“重量级”的负责人身上。经过“传奇”似的努力,终于请来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考察团。考察匆匆结束,临走时,人家留下了一句话,作为对江汽热情款待的回报。
他们说:“你们(企业)太单薄了。”说罢,考察团走向厂门外,驱车绝尘而去,空留下3000多江汽人沉默了,心凉了!同时,江汽人热血沸腾了!江汽人的自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这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单相思”给江汽人留下的只有一句话。此时左延安恍然大悟:“从没有救世主,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也就促进了后面中国底盘制造的发展。这两件事都是作为一个厂长一个汽车企业制造者必走的道路的一条。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这条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至于谁在前谁在后要走过才能知道了。左延安能够一路走来必然也是历经不少的磨难。这两次的事件就是他成长路上的鲜花和荆棘。“不抛弃,不放弃,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与你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