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研发商用车监管设备, 360与华鑫北斗这波操作没毛病
华鑫北斗创始人张建民(左)与360智能业务车联网总裁邓邱伟(右)
以商用车监管不足为切入口,展开“智慧云”研发,无论从行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都只能说‘没毛病’。
11月28日,城市交管安全智慧云平台战略合作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会上,360公司与华鑫北斗正式开启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北斗车载音视频人脸识别智能监管终端设备。目前来自试点城市安徽黄山的华鑫浩龙网约车运营平台与滴滴达成合作,车载智能设备已安装上线。
之所以推出这个云平台,华鑫北斗创始人张建民表示,“交通部对网约车没有软标准,我们希望成为明年国家关于网约车安全标准制定者或参与者之一,这是我们和360合作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双方进行商业创新的切入口是,商用车和网约车的监管存在维度和深度的不足。
解决商用车&网约车监管不足的“痛点”
对于商用车和网约车,我国是先有市场存在,后有行政监管。因此,已经从事商用车和网约车业务的平台、车辆和司机都面临事后合规化的要求。但由于商用车数量多,覆盖面积广,监管层也面临重重考验。
作为交通部营运车辆监管平台服务商之一的华鑫北斗,分析了5G来临之后的商用车及网约车的监管层面。张建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在音视频监管,网约车监管,专家委员会在起草一些标准,大体是音视频、车内车外,数据实时传输到监管部门。由于360从事安全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一家企业,和他合作以后,希望在交通目标上做的更完善更好,力争成为中国网约车监管,交通部平台标准的制定者或参与者。
360智能业务车联网总经理张磊(左) 华鑫北斗创始人张建民(右)
华鑫北斗目前平台已拥有17万台货车数据,2万台网约车数据以及2万台特种车辆以及小车等数据。同时拥有丰富的车辆及人员的监管经验。随着5G时代的来临,华鑫北斗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以便在未来3-5年可以实现百万级的数据。
360的优势在于,它的安全大脑是全球最大分布式智能安全系统,集合了360公司十万台服务器、百万亿级安全大数据以及360安全创新中心专家库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全面保护个人安全、企业安全、社区安全、城市安全、国家安全。
此次360与华鑫北斗的合作也正是因为360目前在行业上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360将依托万级智能设备积累的大数据以及学习算法,为城市交管提供云服务、视觉识别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此之前,360已与深圳交警、北京朝阳消防队等全国多省市开展战略合作,并广受好评。
谁为“智慧云”买单
当然了,共同研发商用车监管设备及后续设备应用,资金是第一位的。
说到成本问题,360智能业务车联网总经理张磊表示,“安全没小事儿,大事儿不便宜。云端的算法,人员的培训,监管大厅的建立,按一辆车几百元来算,动辄就是几万辆车,数字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多大的数量级。这个数字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
360智能业务车联网总经理张磊
不难看出,“智慧云”从研发到落地需要时间,更需要钱,那么关键问题来了,谁会为“智慧云”买单?
具体来说,360和华鑫北斗当制定出方案之后,就是落地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找“接盘侠”的问题。
张磊介绍,他们会和政府监管部门去合作。首先帮着监管部门建立平台,其次,建好平台后,教监管部门操作。这中间就会产生收益,360会将硬件设备给予政府(有偿),之后,在自己的“智慧云”上存储每天的网约车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中间涉及一个技术应用,由于平均每天每辆车的数据量大约为1T(1T=1024G),如果纯做个简单的视频存储的话,用不了两天360的机房就炸了,所以,360会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方法,比如一秒存很多照片(视频会比看照片的流量大很多),运用技术手段,分析驾驶者及车辆情况。通过这种方法,360将每辆车每年数据控制在1T内。
关于每辆车的监管成本,360及华鑫北斗并未透露。但这些成本或将通过网约车司机、出租/公交车公司或是政府分摊。
以目前来看,双方的“智慧云”项目,还处在踩点阶段,并没有投入试运营。待智能终端数据出来,还会牵涉到产业僧祗和变现。对此张建民认为,未来会有很多商业模式,比如为司机提供小额、短期的金融贷款等。
关于未来的布局,张建民表示,“未来的网约车,我们联手四家,一是一汽奔腾,我买断了符合网约车车型的一款一汽奔腾B301万台,获得一汽的授信;二是和滴滴合作,这个系统有四个公司介入,一是一汽提供车,二是滴滴提供约车平台,三是360负责安全监管,四是我作为北斗原来的硬件制造商来负责落地,把数据用过来,实现政府的监管,达到目的,实现整个行驶道路安全得到改善,也实现网约车以后作为一个产业工人迈进。”
写在最后:
从空姐乘滴滴遭遇意外,到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无不体现了监管对商用车的重要性。360与华鑫北斗的这次合作正是针对目前商用车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展开的监管设备研发,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司机/乘客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提升商用车的监管效率,为政府监管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