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来源:车经社
2019-06

今天我们看吉利汽车,联系到其过往的历史,不得不由衷佩服。1997年吉利以民营企业身份进入汽车行业之后发展迅速,如今已坐稳中国品牌冠军的宝座,并在2010年收购沃尔沃,2017年收购路特斯,2018年强势入股戴姆勒,令人叹为观止。但事实上,回溯到1998年,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李书福能造出汽车。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业遍地开花,与大炼钢铁时代的“小土群”运动无异,此时的李书福,一个体制外做摩托的民营企业老板,坚定地表示也要造汽车,然而在国家政策迅速收紧之后,像李书福一样的农民企业家却依然坚持地要造车,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异类”。于是,李书福得了一个外号“汽车狂人”。

世纪之交,正是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的年代,其中合资中方,几乎无一不是国企背景,而对于李书福这样洗脚上田的农民要造车,许多人纷纷摇头质疑。在很多人看来,李书福造汽车有三个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只有1亿元左右的现金,如何进入一个资金和人才高度密集型的行业?第二,吉利是做摩托的,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积累。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造汽车可是国家要做的事情,一个民营企业家没有政府的支持,连“准生证”都没有,怎么能做得成?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汽车产业,长久以来一直具有管制性特征与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汽车的骨干企业,如一汽、二汽、重汽、南汽、长安、上汽以及京津冀的一些汽车公司,都归属于国家。对中国轿车工业的生产,国家从上到下都认为轿车的发展要有战略布局,同时也要有竟争,在竞争的基础上扶植。然而,这种竟争却没有给中国的民营企业留出空间。

在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着重讨论了发展轿车工业的问题,并明确了“三大三小”布局。由国务院办公厅拟订的会议纪要第四条便是:“今后轿车生产主要依靠一汽、二汽,此外,上海大众公司首先要把国产化搞上去。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随后,国家更是从上到下严格地控制了汽车的生产资质。1994年,中国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企业需要取得“许可证”,才能生产并销售这些汽车产品,没有这张“许可证”,就是见不得光的“黑户”。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李书福造车,面临着种种尴尬。当时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吉利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政府也反对民企造车,所以他的造车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摩托车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没有谁愿意陪李书福玩,也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顾及兄弟情分,最后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多了不奉陪,赔了认倒霉。

于是,李书福开始潜心研究汽车。1994年李书福拆了第一辆奔驰车,后来又跑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买回来研究,李书福苦苦研究之后,基本掌握了汽车的架构,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汽车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两排沙发。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起初,李书福很想造豪华车,但由于技术上难度太大,改走小型车路线,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此后,李书福以扩大摩托车产能为由,找临海市政府批了800亩沼泽地,建起了汽车生产基地。然而在工厂拔地而起之后,汽车生产许可证却是一个难题,几经周折,李书福通过入股四川德阳监狱汽车厂,才设法争取到了汽车生产许可证。

经过3、4年的准备,第一台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诞生了。1998年8月8日上午8时,李书福特意挑选了个好日子,他想借这个彩头,推出自己在造车史上第一款真正量产的产品。当时这款叫“豪情”的车有着明显的拼凑痕迹:前脸儿有些像奔驰,车身和底盘有些像夏利,发动机是找夏利买的,而变速箱则来自菲亚特的两厢轿车。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无论如何,车是造出来了,李书福很兴奋,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摆了100桌酒席,还在吉利所在的临海大街上,挂满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的横幅,期待客人的到来。

面对这个初生的婴儿,省、市部门领导几乎都蜿言回绝。这个在沼泽地上建起的浙江临海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马上要进行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仪式,现在却陷入无人祝福的尴尬境地。毕竟在当时看来,李书福的造车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背道而驰,不得不让人对吉利避而远之;甚至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是:“私自造车,可能是犯罪”。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李书福不死心。天无绝人之路,他空荡荡的内心里突然闪过一丝希望,他想起了一位媒体朋友曾给他讲过的一人一事。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曾带领浙江18家重点汽车配件企业的负责人去上海,希望从汽车生产大市获取一些零配件订单。副省长带队,企业家们自然受到热情款待,但结果却让人失望,大家空手而归。归途中,叶副省长下了很心:浙江一定要有自己的整车厂。

在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经济繁荣,但汽车产业始终是一个弱项。这导致了大量在生产汽车配件领域有很大优势的浙江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地方政于预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一定会优先保证当地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如果浙江省没有自己的整车厂,那些汽车配件企业就很难从外省汽车厂获得订单。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尽管和这位女副省长从未打过交道,但李书福还是在下线仪式的前一天,试着给叶副省长发了一份传真,邀请她参加吉利汽车下线仪式。

8月8日的好彩头,给李书福带来了好运气。8月7日下午4点不到,他接到叶荣宝的秘书打来的电话:“你们的汽车要做出来了,是要下线吗?”

“是啊,是啊,我们要请叶副省长过来看看。”

“叶副省长说,她会来参加的。”

这位秘书的电话一下子让人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第二天,叶荣宝副省长果真疾驰300多公里,从杭州赶到了临海。副省长到场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当然也得陪同。结果,那些请的、没有请的,全都来了,总算止住了一时的尴尬。

没有准生证,甚至无人剪彩?说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背后的心酸故事

就这样,吉利的第一台车下线了。豪情,寓意“吉利人造汽车的豪情万丈”。

当时“夏利”车定价13万,这给了“豪情”很大的市场空间。1998年吉利生产汽车100多辆,几乎都没卖出去。1999年,吉利生产汽车1600多辆,几乎都卖出去了。2000年,吉利的汽车销售量一跃升至10008辆。此后,吉利的年产销量在万辆之上一路攀升。

可以说,虽然李书福成功的实现了造车梦,但这最开始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段挫折都是宝贵的财富,回首过往,这仅仅是吉利在造车的道路上所迈过的第一道坎。

虽然今天的吉利控股集团已经是一个年营收达到3000亿元规模的国际化大型企业,旗下品牌林立,但我们已经很难再去追寻当初设计第一款豪情的人是谁。李书福对外的回答是:钣金工!原因很简单,豪情样车完全是手工敲出来的。没有数模,图纸也不齐全,而它的设计图纸是在几年后,豪情已经投入批量生产时,才由新加入的吉利专业技术人员补齐的。

所谓千锤百炼终成器,实体创业基本上都要走过这样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