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悬疑的江淮大众合作目的终于出炉 西雅特2020年重返中国

此前,江淮与大众的牵手,有着很多解不开的谜团。
只是为了抢占低端电动车领域?
江淮通过合作学习大众造车经验,大众因为制造能力选择江淮?
纵观大众在中国市场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像是一场棋局,因为更好的资源大众能快速洞悉政策的下一步指向,最终提前布局,提前落子。
江淮大众的合作有着很多质疑,因为实际生产出来的有大众血统的新能源是,对老的PQ平台的电气化改造。真正从产品力来说,也比不了来自MQB、MEB这些纯正的大众血统。
至于江淮大众的第一款车型,也被确认只是换壳的江淮纯电动SUV。
很多人会质疑,这么做,有意义么?
随着时间的发酵,看似大众与江淮合作的一个大目标即将达成,那就是,让西雅特重返中国。
在中国,西雅特是大众的败笔。

这个从2012年进入中国的大众旗下品牌,一度野心勃勃成为大众的另一个“斯柯达”,甚至其国产事项也提上日程。
但由于产品定位失败,市场不接受,加之错过了国产的机会窗口,西雅特在中国“四处碰壁”,最后落得黯然离场。
此前,第一波报道中,据知情人士表示,大众汽车计划在与安徽江淮汽车(JAC)组建的电动车合资企业使用其西班牙子公司西雅特(Seat)的品牌。但,当时,这一请求被发改委否决。
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江淮大众项目,用了西雅特品牌,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中国的老国企江淮最后只能沦为为他人做嫁衣。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在新能源市场,已经从国家层面对合作项目有更高的要求,比如使用国产电池、比如品牌共有等。
若干年前市场换技术的失败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绝大部分的利润被外资拿走了,而且核心资产品牌还归属于外资。所以,在新能源这条路上,不允许再走老路。
但是,大众并不甘心
对于大众与江淮的合作而言,已经明确江淮大众的产品既不挂江淮,也不挂大众;

同时,参照近几年半死不活的合资自主品牌,广本理念,东本思铭……即便强大如大众也够呛能把一个新品牌搞活;
再举个例子,从江淮大众的新车图片来看,很多设计高度接近西雅特车型。
诸多诱惑之下,大众不想甘心,也不能甘心。
而根据最新消息,2018年7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德国柏林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 及西雅特两方签署谅解备忘录。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江淮汽车和西雅特品牌(大众子品牌)共同成立一座研发中心,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等。此外,西雅特品牌也将于2020年至2021年引入中国市场。
大目标终于出炉-西雅特重返中国,但不一定会是下一个斯柯达
初期江淮大众的合作只是试水或者说前招,经过深化合作后,最终有了如今的结晶。

合作内容显示,西雅特将参股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通过江淮大众增资或者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向西雅特进行股权转让实现。在2021年之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江淮汽车和西雅特计划将共同建成一座新的研发中心,专注开发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技术;同时三方还将联合研发一款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平台。
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电动汽车市场,正好可以为大众汽车发展电动车提供合适的温床,西雅特也可借此机会重返中国市场。
作为“交换”,江淮汽车可通过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吸收大量来自德国的顶级汽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本次深化合作,对三方来讲大有裨益。
写在最后:
大众之所以提前布局,因为中国市场对于大众而言,不容有失。
连续几年时间中,大众全球销量的细分构成,中国占据50%左右的份额。也就是说,大众最受欢迎的欧洲市场也要比中国市场利润低的多得多。反观丰田,国内份额占总销量的44%,中国市场占19%。大众的市场发展偏畸形,而丰田的市场发展偏均衡。
如此看来,大众的子品牌都想在中国进一步扎根,前有斯柯达,现又有西雅特。有了之前斯柯达在中国吃瘪的那些经验之后,相信,下一个话题是,重返中国的西雅特,会不会像当年斯柯达那样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