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 能变成“忽悠老百姓”的造车新势力 也是种本事
几年过去,蔚来、威马、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已经不那么“新”了。
它们的产品都落了地,但是由此引发的讨论却越来越多。
身为焦点人物的李书福,近期针对 “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一事,发表了一个观点,直指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汽车圈里当然引发了一篇讨论,赞同的,认为新势力造车企业翻来覆去地都是智能、网联、电动、共享这些时髦的概念,丝毫没有一点创新。这些没有整车开发经验、没有实验验证体系、甚至没有生产厂房的新势力,留给人的疑问实在太多,哪儿都是不确定性。
反对者则认为新势力造车企业运作模式风险虽然很高,但是不能说没有成功的机会。
注意啊,反对者说的是,不一定没有成功机会,赞同者也没说这个行业就完全不靠谱。正反两边的观点都是,这个行业,谁都没法说个准话。
这个市场,本就是优胜劣汰
别管什么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反正在市场上卖不好,财务状况不健康,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压力。
比如,夏利常年亏损,是最不被看好的老汽车品牌。今年年初,天津一汽夏利公布的产销报告中,正式宣布夏利品牌在今年开始停产,作为首开中国轿车出口先河、首个产量过百万的民族轿车品牌,曾经风光无限的夏利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纳智捷,同样是在多数自主车企高歌猛进之下,销量持续下滑的品牌。
当然,面对目前的新趋势,传统车企的机会和挑战,和新势力几乎无差。新势力在造车经验上,也许不及传统车企有优势,但是,新势力对于以用户为主经营之道,有着其独到之处。
下面才是重要的事
这个不被李书福看好的造车模式,细分行业,现在有近200家企业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来。
自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申请电动车资质”就成为新造车企业圆梦的特别通道。
为了开门引入“鲶鱼”,最早相关部门在电动汽车资质审批上相对比较宽松,审批节奏亦相对较快,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先后有15家企业摘得资质。不过,随之看到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的初衷,部分获得资质的企业创新发展力度不如预期,而涌入的新兴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水平参差不齐。
据相关数据统计,除了获得资质的企业外,还有将近20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审批。这些等待获取纯电动乘用车“准生证”的企业大多是新势力造车,而他们“攻城略地”的突破口就是纯电动车。
不过,从2017年6月至今,再也没有任何新的资质申请获得发改委的批复。
生产资质审批会重启么?
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最近的一条新规定。
日前,国家发改委向有关部门印发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目前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据悉,此规定将于2018年正式出台。
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汽车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向,防范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构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