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理解未来出行落后吗?从车展看到落地体验,才发现错了
如今的汽车圈已不单单是汽车产品本身的问题,它已经被放大到交通与出行的概念中去。在互联网公司的搅动下,如何让用户出行更具效率,更加环保,更拥有良好的驾乘体验成为关注的重点,传统车企在向这些方向转型时,无疑面临着以“用户思维”标榜的互联网造车势力的强大压力。
记得一位数据公司(这些互联网造车公司的上游供应商)高管此前对笔者说,这些所谓的造车新势力的优势在于它们没有传统车企那些如销量目标、渠道盈利水平、庞杂的决策流程等条条框框,在对出行的理解与产品的实现中,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也正因为如此,传统车企似乎在出行方面的研发与拓展要显得更为落后。
这种逻辑在中国体现的更为明显,尤其是传统车企业中的外资品牌相对于中国品牌在关于出行的智能与驾乘体验的应用上更为落后,但这就代表着这些外资品牌在这一领域应用上就是跟着走的状态吗?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无论从全球各大车展,还是以科技著称的CES展会上,智能科技都成为车企展示的主要内容,如奥迪在2017年法兰克福上展示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在后续奥迪A8上实现L3阶段有条件自动驾驶;奔驰在CES上展示的MBUX人机智能交互系统、智能数字大灯,以及后续应用在A级长轴距轿车之上,都是业内关乎智能出行的典范。
不仅仅是豪华品牌,一些中档外资品牌同样有着自己对智能出行的理解,如日产为此还形成一个类似品牌的称谓——“日产智行科技”,它包括智能动力、智能驾驶、智能互联三大核心领域,贯穿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全产业价值链过程,形成完整的智能化版图。
日产的智行科技最早是在2016年日内瓦车展上提出的,其英文名称为“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旨在用汽车技术的智能化升级给客户带来更精彩的用车生活,让驾驶日产汽车更从容,移动出行更智能,驾驶体验更精彩,最终,实现智能出行。
在中国,2018年被誉为日产智行科技的元年,其合资公司——东风日产通过一系列新品的引入将日产智行科技带入用户生活。其中劲客智联版首次将东风日产“智行+”(智能互联的代表)车联系统引入产品序列;轩逸·纯电动实现了智能动力的迭代;而第七代天籁则引入了ProPILOT(智能驾驶),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
而在对未来的规划中,东风日产在智能驾驶方面将以ProPILOT智控领航技术落地为开端,逐步实现自动驾驶技术从L2至L3进化,包括如e-Pedal一体化智控踏板技术都将引入中国;到2020年,将陆续投放4款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2021年,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
智能动力方面,随着Zero Emission、VC-TURBO智控引擎、e-POWER等先进动力技术的导入,到2022年,将投放4款搭载VC-TURBO智控引擎的燃油动力汽车,4款搭载e-POWER技术的产品;继2018年轩逸·纯电上市后,到2022年还将投放3款全新的Zero Emission纯电动汽车,并加速部署在中国电池回收再利用的项目。
智能互联方面,顺应行业前沿趋势,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围绕“智行+”车联网系统每年将实现跨越式的迭代升级,无缝连接消费者的用车与生活。按照计划,至2022年,东风日产将共计投放10款智行车型。
不过相对于推出新品这样的硬性部署外,东风日产还将在软性层面,即从用户接触到认同,通过正在全国打造的日产智行科技体验营让用户不断感受,提升智行科技的价值认知。
在笔者前期对这类体验营的参观中看到,东风日产是将艺术与科技进行完美融合,如用汽车机械零件投影成为 NISSAN标识字样“影·字”板块;再如光束会自动回避,一如NISSAN i-SAFETY智能主动安全系统的主动制动规避功能一样的“光·起”板块;还有如能体现ProPILOT智控领航的穿梭的金鱼,名为“金鳞墨池”的板块等10项体验。
据了解,这种体验营已在广州与北京投入运营,但东风日产的计划是以每年3-6家的速度,辐射更多城市,达到2000+运营站的规模,让更多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日产智行科技的魅力。
不过基于更加贴近当地用户喜好及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东风日产会将这种体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做有针对性的改变或选择,而这种软性影响力的效果也将是个长期培育过程。
从上述传统车企对未来出行的理解与做法看,虽然并不如互联网造车步子迈的那么大,但它们却是基于目前现有资源,做更可持续性的战略部署,而且基于车本身的研发、品质、服务等优势,在对未来出行的实践中走的更稳。